小学健康教育主题单元在多元课程中的整合建立与实施

    杜振斌

    摘 ?要:为了解决小学健康教育涉及学科多、教育内容零散、重复和偏漏等问题,依据相关理论和健康教育政策,在多元课程中整合建立了健康教育主题单元,完善了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践证明,此项研究促进了健康教育的规范和减负增效。

    关键词:小学;健康教育;主题单元;多元课程;整合;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 ? 文献标识码:B ? ?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12-0027-03

    对武汉市小学健康教育的调查显示,由于地方课程的增设,《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两个纲要)中的教育目标、内容交织淆杂在小学十余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里,突显健康教育重复、偏漏、零碎和分散等弊端。小学健康教育主題单元在多元课程中的整合建立与实施是根据福格蒂的主题式课程统整、泰勒的目标课程等理论以及两个纲要、相关学科课标和教材等,在不改变现有课程设置和分科教学的前提下,同年级(段)相关学科围绕各个相同的健康教育主题,对学科间重叠、缺漏、散碎的内容进行融合、删补和链接,分别组合成新的主题单元,使健康教育规范全面、合理地融于适宜课程的主题单元教学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在相关学科中实施主题单元教学的课程形态,并完善其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多元课程中建立与实施健康教育主题单元教学的主要特点

    (1)主题式整合。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对多元课程中的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教学与评价方法、教学资源等进行整合,按健康教育内容的学科归属分别划归进相应学科中,使健康教育由分布于各年段、不同学科中的主题单元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分科式教学。根据整合后的主题单元要求,涉及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结合各学科实际进行教学。

    (3)协同式实施。整合后的健康教育涉及多个课程门类,在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方式的应用、教师研训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协同性。

    二、健康教育主题单元在多元课程中的整合路径

    1.确定课程

    选定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纲要、教材中含有健康教育的课程(图1)。

    2.组建小组

    由学科负责人和相应学科教师组成健康教研组,通过学习,理解健康教育规范和课程整合目的、方略等。

    3.罗列教材

    根据两个纲要、课程标准和教材等,教师将各自学科中的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按年级(段)、学科、学年或学期进行罗列。厘清并整理室内、外体育与健康课的健康教育内容。

    4. 归集主题

    相关学科按纲要中的五个领域进行归集,再结合教学实际划归到若干主题单元中,发现学科间雷同和相关联的部分。体育与健康学科按图2方向进行归集。

    5.主题单元整合

    (1)基本思路

    对同年级(段)学科间重叠或相近的内容进行主题单元分类重组。国家课程优先于地方课程,地方课程优先于校本课程,室外体育与健康等学科类国家课程只融入不移出;同级课程中,主干课程优先于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优先于活动课程。融合雷同、增补缺漏、删除多余、链接零散,使整合后的教学目标定位适切,教学内容的学科归属适宜,教学和评价方式与相关学科相融。除学科间的整合外,根据教学实际,将健康教育融于室外体育课的主题单元和课外运动项目中。

    (2)整合方式

    ①单元系统整合式。根据学科间同一主题下重复内容的多少,将一门或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融于另一学科的主题单元、课时内容或教学片段中。如将低年段体育与健康、少先队活动课、生命安全和专题教育等的“行人基本的交通规则”融于道德与法治的“上学路上”单元中。又如,将五年级生命安全中“男孩女孩”同品德与社会“男生女生”的课时内容相融。再如,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预防运动损伤”融于体育教学环节或片段中。

    ②拓展式。对课程中缺失的内容进行增补。如把其他版本教材或如“高空抛物的危害”“体育家庭作业巧安排”等内容融于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的相关单元教学中。

    ③链接式。对于同一主题下不宜整合的专题内容建立同年级(段)学科间或室内、外体育与健康课之间的教学目标、内容等“链接框”,使相关学科教师知晓该主题单元的整体教学状况。

    三、健康教育主题单元在多元课程中的形成与实施

    健康教育规范有序融于全学年、各年级相关课程的主题单元教学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整合课程”(表1)。

    重组后形成两种主题单元形式:即一个主题单元包含在某一门学科中的“单科式”和由几门学科内容链接而成的“链接式”主题单元(表2)。平均每个单元的课时为4.52节。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内容融于相关课程之中。

    学科类课程以情景模拟、实践操作、讨论、调查、游戏等实践体验性教学方式为主,活动类课程以演练、参观考察等实践学习活动为主,室外体育与健康课以身体练习为主。校本课程包含专题讲座、学生小报、家长学校以及“微校”、班级家长QQ群中信息发布等。临时的教育任务安排在少先队活动课里,主题教育日(周)由多学科在同一时段协同教学。健康宣传、环境创设等隐性课程蕴含其中。

    学习评价包括三种形式:一是相关课程进行的观察记载、实践操作、作品分析、笔试、“健康争章”等评价;二是少先队志愿者对学生日常健康行为的监督评价,如中餐、午休、饮水、如厕、两操等;三是学校适时组织问卷测试、访谈、体质健康测试、活动展示等整体性的质量监测评价。

    四、完善多元课程中的健康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将多元课程中的健康教育主题单元教学融于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中(图3)。通过各成员职责规范的落实确保健康教育有序实施。校长整体策划、管理健康教育,依据两个纲要和相关学科课标等,建立健康教育在相关课程中的实施方案及各年段健康教育质量标准,完善组织、条件保障、监督调控和激励约束机制,将健康教育整合课程融于相关学科教师的教学绩效考核中。教导主任和政教主任核定课程计划,分别落实学科教学和少先队活动课程的质量管理,组织并参与健康教研小组的集体备课和研训活动。将该项工作融入科研主任、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卫生保健教师等的职责范围。

    五、实践效果

    1.缩减了健康教育的课程门类和课时,减少了健康教育重复率

    整合后,全年级和低年段的健康教育减少了专题教育和环境教育课。相关学科中健康教育学年课时分别减少了20~22节。由于“国家课程优先”的原则,使整合后国家课程的课时变化不大,而地方与校本课程中的健康教育课时减少较多。相关学科中健康教育的重复率比整合前分别减少了2.6%~28.1%,主要集中在地方和学校课程里。

    2.促使健康教育内容完整和分布合理

    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五个领域的教学比重分别由改革前的16.8%、9.41%、12.78%、29.35%、31.66%变为27.73%、15.3%、13.17%、21.75%、22.05%。避免了改革前某些领域内容偏重、偏轻或缺漏等问题,保障了各个领域内容的全面和合理分布。

    3.提高了健康教育实效

    对全体学生的问卷结果显示,改革后学生对健康学习内容、教学和评价方式觉得“喜欢或非常喜欢”的比例分别提高了21%、28%和24%;学生的生命安全、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体育的室内健康课均分比改革前分别提高了11分、9分和18分;全校学生的《小学生健康素养调查问卷》[1]总成绩和大多分项成绩比改革前都有提升。多样的课程资源、健康争章等活动的开展以及对重叠部分的删减等,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求。学生在经历多学科知识、思想、方法等学习体验中,有益于对相关主题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理解及综合素养的提高。跨学科教师研训和资源库的使用,帮促教师开拓学科视野、取长补短。多种家校沟通方式的落实和多元课程的协同实施,发挥了家校和相关课程的教育合力。主题单元的明确和质量保障机制的运行,兼职与主教学科并重考核等办法的实施,避免了健康教育的无序和随意,保障了教学的规范与实效。

    4.未影响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

    改革后,相关学科学生的学年均分基本稳定或略有提高。实施健康教育主题单元整合的均属综合课程,在这些课程所含的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教学与评价方式等中进行整合,不仅符合这些学科的需要,更是相关学科与健康教育间的彼此渗透、有益补充和相互支持。

    六、建议

    (1)对整合部分的界定,需要教师在对自己和相关学科以及健康教育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审慎判断、协商权衡、反复斟酌、科学抉择,形成各科教师都认同的结果。对主题相同、教学侧重点不同的学科内容可直接链接,对同一主题下涵盖多门学科内容的,可按单元、课时内容、片段和链接的步骤进行整合。对于难以抉择的内容,可先链接,再根据实施效果酌情调整。相关内容移出和融入的学科双方都应建立链接,便于教师间的沟通和课程的落实与管理。

    (2)克服学科本位傾向。参与课程整合的大多学科是兼职教师任教,需要他们认可“了解多学科知识,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是自身职责所在,并落实跨学科的健康教育主题研训,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3)学校管理者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实施效果和相关课程的实施规范,合理统筹课程,调整课时,调配教师,核定工作量;建设好教学资源平台、实践基地和校外辅导者等资源库;及时修订和完善实施方案。课程整合的实施方案、课程计划等需通过上级相关部门审核后再予实施。除在相关课程中实施健康教育主题单元教学外,全学科都应在教育教学中适时、适度、适量地渗透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卢伯春.英国健康教育对我国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启示[J].体育教学,2008(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