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科研会诊制”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王建中 朱婕

    [摘 要] 目的:探索临床科研会诊制,建立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沟通机制,促进临床和科研融汇发展,优化科研生态,加快成果产出。方法:文章拟调查医院临床科研工作者,了解并分析科研现状和具体需求;探索构建“临床科研会诊制”创新模式,推进医院临床科研学术循环。结果:通过调查发现临床医生碰到的问题不能有效转化为科学问题,临床科研会诊制较好地串联了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催生了研究课题的产生和深入发展。结论:构建“临床科研会诊制”创新模式得到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认可,能较好地提升医院临床科研水平。

    [关键词] 临床科研会诊制;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优秀的科研管理工作可以凝聚、规范、引领医院科技进步和学术发展。目前,三级医院的临床任务普遍繁重,作为主力军的临床医师们反映根本无暇再兼顾科研工作,大部分医院科研量值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专职科研人员。如何将医院的臨床任务和科研工作做到融会贯通,促使科研产出质量提升,是摆在每个科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拟通过调查临床科研人员基本情况和科研需求,探索构建“临床科研会诊制”创新模式促进医院临床科研学术循环,优化科研生态。

    一、临床科研人员基本情况和需求调查

    (一)背景

    由于现今社区分级诊疗制度还不够完善,老百姓大病小病都愿意直接往大医院跑,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承担起社会绝大部分居民的医疗工作,临床任务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留给临床医务人员的休息和照顾家庭的时间已然变得很少,再去要求他们用这些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去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多数医务人员就演变成了为晋升职称而产生一种“应付”的心态[1]。而医院引进的科研专职人才或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总体资源匮乏,人员的配置协作上也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主要以“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模式进行,学科交叉和信息共享的力度明显贫瘠,临床参与率极低,缺乏临床最新知识和研究热点的支撑,容易制约自身的科研实力发展,导致医院整体综合科技力量难以快速提升[2]。通过调查表可以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和无法快速突破的原因。

    (二)根据德菲尔专家调查法制订调查表

    在全院范围对科研工作实施情况、反馈意见和存在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医院中青年临床科研人员,调查问题为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主要内容为:对科研工作的了解程度,对医院和科室科研氛围和支持力度的评价,自己科研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哪些科研能力需要提高,促进科研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哪些等。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表36份,收回30份,回收率83%。

    调查结果显示,每一个被调查者对开展科研工作感兴趣,但73%的人觉得需要有人带领;87%的人对各种基金、奖项等申报不是很熟悉,但知道这方面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在科室科研氛围和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度方面60%的人觉得一般,科室里就一两个人做科研,而且基本都是单打独斗,靠自己解决;53%的被调查者认为临床工作任务程序性很强,有时很难协调,想尝试科研活动会很累,临床任务重、时间和精力不够是制约自己科研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被调查者都希望在科研思路方面、论文书写技巧、实验设计、绘图、统计学等科研技能方面取得突破。

    在医院科研工作遇到的问题方面,93%的人认为是临床任务太重,人手紧缺,无暇顾及科研工作;87%的人认为是科研专职人员太少,医院专属科研公共平台不理想;73%的人认为是科研思路太狭窄,与外院外省市沟通借鉴较少;67%的人认为是科研专职人员与临床医师沟通不够,院内学术交流活动太少;47%的人认为是科研激励奖励力度不够;27%的人认为是科里或院里对科研工作政策支持不够。

    在医院现阶段能使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方面,93%的人认为是协调好日常工作,科里或院里能够给予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一定政策支持;80%的人认为是招聘科研人员,引进人才,提升重点专学科的科技实力与学术地位,鼓励多学科融合,促进学科交叉合作,重点鼓励青年医师参与科研活动;73%的人认为是创造机会,增加院内院外学术交流活动;67%的人认为是增加科研平台建设投入。

    二、探索建立“临床科研会诊制”

    (一)重点专学科增设科研主管岗位

    科研主管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承担科研管理方面的工作内容,包括传达科教科下发的各项通知及科研任务。通过对科研项目的解读,需要科研主管带头并提携相关的医务人员进行项目申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项目的负责人做开题报告、中期汇报情况及结项工作的验收等等。而且在科技档案的管理方面,科研主管也要定期的整理归纳,以便科室负责人能够及时了解科室的科研工作进展,增加工作效率,有效完成科研绩效的相关指标等。出台科室详尽的“临床科研会诊制”方案,制订“临床科研会诊单”,规定科室人员及时记录临床工作中的特殊病例、特殊标本、特殊状况,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时请求临床科研会诊,以便给日后报课题写论文提供素材和案例。临床科研会诊情况将列入科室年度考核。

    (二)增强科研专职人员临床信息动态捕捉力

    科研专职人才实行分片管理制,辐射性管理3-4个科室,主要以医学创新团队的形式呈现,医学创新团队项目在我院已经初步进入实施状态,科研专职人员要定期每周参加一次辐射专科的例会,对临床科研会诊单上提出的科研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阐述,并将自己在科研工作思考得出的思路和想法陈述给临床医技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给辐射科室或其他相关科室进行学术讲座培训,积极主动与科室的科研主管、科主任沟通,提出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和主要技术路线。有具体在研课题的,可以通过科研主管给临床医师安排具体任务来配合科研课题的进展,促进课题早出成果,出大成果。

    三、完善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考核激励制度

    (一)强化政策保障,简化制度流程

    以往的一些管理制度在规定上会比较严苛,实施时对科学研究的动态性考虑不够周全,例如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往往对科研活动项目的具体要求过于界定,以至于灵活性不够[3]。对原有政策制度提出改进,简化申报签字流程,经费报批流程等,给予科研专职人员和临床科研复合人才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钻研科研思路与技术。

    (二)强化经济保障,给予科研人员安全感。

    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承担同样多的医疗任务的同时还要再多付出额外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的确工作强度较大,比如他们在经过大量的科研工作后如果没有看到明显收益,则会考虑付出的精力是否与收益产生正比,而当付出与收益的心里预期相差较大时,也会影响他们的科研动力。应对科研专职人员和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均制定更适宜的人才使用机制、考核机制、激励保障机制与管理机制,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当下临床医学界愈发认识到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从来不是对立的,而应是一体两面,临床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临床的提高,都是为疾病防治寻求更佳的方案,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当下广大医务工作人员的困扰是如何做到兼顾临床与科研,两者皆不误。但又有大量调查数据表明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時间、资金不足,条件不够是当前科研工作的主要矛盾点,但同时临床研究的效率低下更加加剧临床和科研的割裂。尽管大部分医院已经建立了较为全面的医疗信息化体系,无论是电子处方、医嘱,还是临床路径、电子病历,在提高临床效率服务上下足了功夫,但却未能利用好临床信息系统已存在的大量临床数据为科研服务。在医院科研管理中探索建立“临床科研会诊制”,加强临床和科研的协同发展,既能解决临床医师们临床任务重,抽不出整段时间做科学研究的问题,也能解决医院科研专职人才在科研工作中脱离临床缺乏创新性和突破口的问题,既而推动医院科研管理工作,加快医院科研成果产出。

    参考文献:

    [1]李爱民,周立萍,励莉.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医院科研能力建设[J].现代医院,2017,17(10):1426-1429.

    [2]季新华.专科医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6):419-421.

    [3]张全.公立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策略与思考[J].国外医学2016,33(3):116-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