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文本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吉燕

    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根基与源泉,语言表达能力则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与剖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发散思维,围绕“发展想象”这一教学任务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文本解读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发展想象”的教学元素。但是,要将它们充分挖掘、提炼出来,合理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学习《古诗二首》时,教师可以借助插图或者幻灯片,展示古诗中所描写的场景,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解诗意。之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歌中的人物,在头脑中勾画出更加详细的画面。同时,伴随教师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更加清晰和深刻地体会到那种寺庙高耸入云的壮美景观。由此看来,教师借助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建立在情感体验这一基础之上进行的再造想象,并非空想。此外,教师还要借助文本设置一些问题,以此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大家想象一下天上还有可能住着谁呢?诗人所说的“不敢高声语”是害怕惊扰到谁呢?这些问题等同于给学生搭建一个想象的支架,学生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就会以一种更加开阔的思维进行思考,再通过自主发言和集中讨论的形式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表达出来,提升发散思维和语言能力。二、读写联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事实上,在统编版教材中,隐藏着“读写联动”的教学路径,教师可以按照“课文导读、激发想象、习作例文”这一步骤开展读写联动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核心素养。

    第一步,课文导读。在此环节,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以外,还存在多种新型教学方式可供教师选择,比如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等。只要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教学《最好玩的国王》《滚来滚去的小土豆》等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只有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才能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变得更加活跃。第二步,激发想象。这一步骤在读写联动教学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更与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整体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特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突破固有思维,依托课文内容创编故事,并将故事讲述出来。这样一来,既可以达到发展想象的教学目的,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第三步,仿写练习。比如,在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琥珀》《天窗》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仿写练习。三、教学对接

    伴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的想象力依然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强化训练,可以为学生的想象力提供源头活水。

    例如,在仿写《天窗》时,学生可以用《我的乐园》作为作文标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想象的内容合情合理地写到作文中,这样才能达到读写联动的教学目的。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将各种生活元素引入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细节,使其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对这则故事寓意的理解,今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时打算如何处理。通过这种想象的方式,学生可以将故事中的寓意带入到某种生活情境当中,从而获得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同步增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同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借助教材文本和课堂教学,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達能力,构建起课文讲解、激发想象、训练语言、完善思维的一体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