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元日》微课作品创作来源及设计风格研究

    孙逊

    【摘 要】古诗词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有着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宋朝文学更是十分繁荣,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宋朝作品虽然很多,但传授方式大多缺乏形象性,感染力不强。在流媒体迅速发展的社会,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传播方式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本作品通过微课的形式对宋代古诗词《元日》的人物及场景进行设计和绘制,并制作成动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达到一种既有趣又能获得知识的教学效果。

    【摘 要】微课制作;风格;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177-01

    一、古诗词《元日》的选题概念

    (一)背景分析。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元日》就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比较适合作为一个教学范例来进行延展。

    (二)现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宋朝作品虽然很多,但授课方式大多缺乏形象性,感染力不强,对小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并且,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在文学形式上的探索虽然有所提升,但实际的应用程度还不够,影响力度也不大,学生学习的热情也逐渐降低。所以,本作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利用新技术、新手法,化静为动,化书本知识为互动学习,以吸收知识为出发点,趣味学习作为辅助,对作品进行设计。

    二、古诗词《元日》的微课创作

    (一)作品的教学设计。微课与课堂授课,目的都是传授知识。虽说传播的手段不同,对于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要求也不同,但基本的授课理念还是一致的。在教学设计上,首先我们针对宋代诗词,进行导语引入。用“趣味诗词”的大标题从字面上吸引学生的浅层兴趣。之后对正文《元日》进行朗诵。作品中除了对诗词的句意进行赏析和解释外,还针对个别词语进行详细分析,配上对应的动画效果,使内容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脑海里。结合实际课堂的教学方案,作品中还针对教学主体进行了相对应的试题测试,采用交互的技术,让学生立刻检测出知识盲区和遗漏点。

    (二)作品的风格设计。作品选用MG动画的制作方式,首先绘制出人物的整体形象,针对主要形态对四肢和面部表情进行修改调整,再结合软件技术达到一种连贯的动画效果。作品风格轻松活泼,场景及人物采用矢量效果图,比较贴合作品针对的教学对象心理,比起成熟单调的画风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三)作品的人物场景设计。在整个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有老师、幼年王安石、青年王安石、百姓、王安石父亲等,其中,每个人物都进行了单独的神态、动作以及场景的调整。在背景上,设计了春、夏、秋、冬、百姓街、朝廷等13种方案,每个方案中都选取主要元素进行动态处理,以达到趣味学习的目的。在针对老师的设计,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考察与调研,从神态到服饰,再到动作。服饰方面,我们调查了宋朝的服饰特色,在宋朝,不论是权贵还是平民百姓,都身着直领、对襟的服饰,左衣襟压住右衣襟。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着窄袖短衣,下身着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衫。

    三、古诗词《元日》的整体设计理念

    首先,在作品的主题方面,古诗词《元日》微课作品从宋代诗词和特定的教学对象出发,对古诗文进行欣赏,并通过学习进一步拓宽知识面,积累深厚的人文底蕴。其次,在技术艺术结合方面,通过现代电子技术将古诗词《元日》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通过视、听、读等方式深化知识,全面学习,并通过动画、交互等形式使学习过程变得有趣。整个作品的制作过程严谨,思考方向全面,从基础到拓展,从外在赏析到内在底蕴,高角度、高质量地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和制作。

    在流媒体迅速发展的社会,大家对中国文学的了解越来越少。通过调查显示,人们对于中国文学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低,所以,我们希望从小学生开始培养,通过新颖的现代微课传播方式,让学生主动对中国文学产生兴趣,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这就是本作品的设计初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元日》微课作品多方位、多角度全面思考受众范围和影响力,在风格设计上贴合学生的视觉审美。通过动画、交互等形式使学习过程变得有趣,让学生从此开始主动学习古诗词,积累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我国文学史上,古诗词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学,直接或简接地影响并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在气质。因此可以说,诗歌造就了中国文化,也造就了中国的人文气质,真正的时尚、真正的现代是传统的自然延伸。所以,本作品的内在思想,是希望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加强人们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激发创造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伯星.大宋衣冠(图说宋人服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M].沈陽: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3]刘万辉.微课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