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尘埃落定,在历史试题中,最令笔者心动的,莫过于全国文综Ⅱ卷第41题。命题者择取出版于改革开放初期和新世纪中国的两部世界近代史典型教材的目录,引导学生比较二者的不同及其成因。它不像以往的有些试题,动用高深语汇,板起面孔,貌似神圣不可侵犯;而是以平易近人的声音,用
马维林张军对于《抗日战争》一课,不少教师容易把课堂教学变成对学生民族主义情感的“无限激发”,“痛苦、沉重和愤怒”成了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情感基调。我们认为,即使讲授残酷的战争,也应秉持“客观、理性”的原则,尽量让学生获得以下体验:探究事实,感受人性。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处处闪动着德性的魅力,但这并不能与课堂教学中的历史等同视之。很多历史教学只见事件不见人物,只见结果不见过程,要么画蛇添足,要么先入为主,很大程度上抹掉了历史的人文德性。以致事实上的历史教学与“老气横秋”画等号,也就很难在充满朝气的青少年心中架起一道
本次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将“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体系,使“过程与方法”成为三维课程目标之一。作为教学过程重要环节的课堂提问,就不再仅仅是一种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成为了课程目标之一。这种过程即目标的全新理念,体现出了知识经济时代全新的价值取向:课堂是学生收获成
从2005年开始,河南省中招历史考试全省统一命题,实行“双开”,即开卷考试和开放性命题;开放性答题和开放性评价。这种尝试至今已10年了,10年来,我省使用的教材版本众多(6种),且经常变更,又遇新旧课标交替变化,但《历史课程标准》中所体现出的基础性、史证性、探究性、开放性一直是我们命
学习历史是为了什么?是社会对历史教育的一个共同疑惑。汪瀛老师以株洲市四中学生学情为基础,以导学案、多媒体等为载体,设计出多个富有思辨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对这一疑惑的解答。他诠释了自己与许多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终极追求:“反思历史
凡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追求。不同的教师其教学追求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感悟历史,启迪人生”是我从事历史教学的基本追求。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常会发现,实际课堂教学与自己的教学追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差距,有时甚至相去甚远。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实现自己的历史教学追求。那么,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天主教及其教义的态度是复杂多样的,既有批判对立者,又有妥协调和者。在传统的中学教学中往往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解释这种多样性,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革命性与妥协性的表现。这种解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存在将问题简单化的趋向,忽略了不同的
广东高考曾出过这样一道历史题(2013广东高考文综卷19题):欧洲某个时期崛起了一个富有的阶级,他们成为教会之外新的艺术资助人。于是,艺术家创作的重点转向宗教题材以外的、表达人物内心的肖像画。这里的“艺术家”是A.文艺复兴时期画家B.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C.法国印象主义画家D.20世
在谈及西欧文艺复兴与基督教神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时,常会出现误解、误读的现象:认为文艺复兴在彻底否定基督教神学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构建起了一种全新的“人本观”。持这一观点者大多认为,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所倡导的个性解放和自由是天然的,它的价值源头仅仅是古希腊和古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