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彦波四、影响和促成民族融合的相关因素及民族融合的途径(一)互补互惠的族际经济联系与民族融合经济关系是民族间的基本关系和必然联系,所以,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要受经济发展规律支配的。在服从经济支配的前提下,民族融合自身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基于生态环境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
陈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是根据国家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供初中一年级上学期使用,准备从2001年秋季在国内部分实验地区试用。本教科书的编写工作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研究开发中心负责组织编写,在认
黄牧航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一)历史图片是中学历史教材编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建国后我国编撰出版了多套中学历史教材。20世纪90年代以前,这些教材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90年代初,我曾经在一所中学的初中一年级里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有86%的学生认为中国古代的将领上战场的时候背部
文松半个世纪以来,南京国民党政权失败的原因始终吸引着海内外学界的浓厚兴趣,本文拟就十几年来此问题的研究做一简要述评。一、研究进展与成果概观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李新等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3、4卷就有对南京政权失败原因的背景阐述,具开山性质。1985年河南
李德芳长期以来,学术界视梁漱溟为乡村建设派的领袖。其实,在乡村建设派之前,还有一个时人称道的村治派,梁漱溟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是村治派的一分子。村治派是以北京《村治月刊》为阵地,以王鸿一、米迪刚等为代表的研究和宣传乡村自治的知识分子群体。早在20年代中期,王鸿一
刘小荣“丝绸之路”一词,19世纪末由德国著名地理学家里希霍芬首先提出,如今早已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普通读者所熟悉。“丝绸之路”原指的是东起中国的中原腹地,西至地中海之滨,横跨欧亚大陆,绵延七千余公里的一条陆上商贸大道,后来有的学者又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说法,本文只谈陆上“
[日本]竹内弘行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提出要彻底打倒的三大封建要素,即君主专制政治、地主经济体制及封建儒教思想。其中,封建儒教思想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对其中的封建因素应予以批判,另一方面,对其中的道德因素,应予以肯定。特别是明代儒学家王阳明(1472—1528年)所提倡的儒教思想(称“
张卫波张之洞和康有为原本不是冤家,在关于变革内政和对中西文化的认识等问题上,两人有许多相同之处,可谓同路人。但是自从张之洞1898年抛出《劝学篇》后,两人关系却骤然紧张,甚至势同水火。那么《劝学篇》到底揭示了张、康两人文化观上的哪些异同呢?本文便是要从《劝学篇》入手,试图探讨
贾艳红军乱,主要是指军队内部的动乱。唐朝政府经过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各种潜伏的社会危机全面爆发:中央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使国势日衰;地方有藩镇割据,跋扈一方,对抗朝廷。整个唐廷呈江河日下之势,而军乱就是这种日趋没落的政治现状在侧面的一个反映。翻开一部《资治通鉴》,唐代
刘先悦书院原指中国古代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之所。书院之名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由官方设立的丽正修书院,十三年(725年)改为集贤殿书院,主要任务是校刊,收藏“古今之经籍”,帮助皇帝了解经典史籍,并兼向皇帝举贤才和提某些建议。有时间可考的私人书院,是唐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