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

如所周知,《魏书·食货志》中记载了北魏均田令十五条令文,乃是中国经济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土地法规。然而,史书中有关北魏均田制实施的记载却极其零星,宣武帝时期源怀上表请求在六镇贯彻《地令》(即均田令)的记载可以看做是北魏后期均田制实施的唯一明确记载。不过钩稽分析史料,

在五四大风之下,在诸多读书人中除了与新文化一拍即合的边缘知识青年外,另有一个重要群体,即由清末新党转化而来的“老新党”群体。“老新党”本是些新人物,忽然不新了。“老新党”面对新文化时经常产生的感慨是“潮流变迁,莫知所届”,但这种“莫知所届”的局面却不由五四开始,而是由清末启

对日“二十一条”交涉,实际上有外交部和总统府明暗两条管道,总统府交涉管道的关键人物是袁世凯的顾问有贺长雄,负责袁和有贺之间联系的,在国内是袁的心腹幕僚曾彝进,在日本是驻日公使陆宗舆。根据新发现总统府交涉密档及其他相关记述,使得“二十一条”交涉过程中的下列内幕得以明确

清末新政伊始,朝臣与东南督抚围绕乡试展期的明争暗斗复杂微妙,远超既有认知。辛丑东南各省乡试最终展期一年,是刘坤一、张之洞立场的体现,是其向清廷坚持己见、对各省串联施压的结果。刘、张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正筹划新政变法,而改科举为新政首务。如辛丑乡试按期举行,则科举新章

有学人曾指出,“2016年是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元年,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官方文件将正式发布”。①尽管“官方文件”至今尚未正式发布,但由官方支持的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已经公开发布发表,②教育领域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展开的研究和研讨也十分热烈,并取得了大量成果。③从“官方文件”公布的谨慎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第12课,基于对教材和课标的认识,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呈现中国军民反抗侵略斗争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反侵略斗争在维护民族独立中的积极意义。一节课要讲述两场战争,涉及的史实和线索繁杂,对很多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教学难点在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课程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及必须经历的历史思维训练过程”。如何将历史思维的训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北京人的发现“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通

何成刚沈为慧修订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引起广泛的讨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下面借助清末废科举、美国内战前的南方奴隶制两个历史问题,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希望为核心素养的持

新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旨在通过高中歷史教育,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并形成具有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的精神品质。其基本内涵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

薛权开黄敏历史教学中开发运用乡土资源是一个陈旧的话题,多年来之所以不断被历史教育工作者提起,就在于它蕴含巨大的价值意义。世界历史由各国的历史组成,国家的历史又是由全国各地的乡土史组成。一叶知秋,一部乡土史就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新时期以来,尽管有关乡土历史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