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走出孤单

    刘薇

    

    

    新接班时一个叫豆豆的男孩吸引了我,每当玩与伙伴合作的游戏时别人都能迅速找到小伙伴,只有他红着脸静静等着老师帮忙,洗手、游戏等所有环节,他也总是一个人玩,身边没有朋友。观察到他的情况后我和他的妈妈进行了约谈。从他妈妈的口中我知道他有很多爱好,比如跳街舞、弹钢琴、做泥工……一谈起孩子交朋友时遇到的问题,妈妈就像竹筒倒豆子,把她带孩子在外面上兴趣班所发现的问题一股脑说了个痛快,总之,孩子总是一个人待着,十分孤独。豆豆妈妈担心,因为自己平时朋友少,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导致孩子性格孤僻。

    作为教师,如何通过家园共育,帮助孩子提高交往能力呢?

    舞蹈小老师开启了交友之门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集体的认同,渴望与集体有紧密联系,孩子们也一样,他们想要被集体接纳和认同,害怕被落下,总是愿意和几个人“结盟”,一起玩。为了更好地帮助豆豆融入到集体中,我打算从他的特长入手来帮助他。

    恰巧,毛毛刚刚接触街舞,就在表演区自告奋勇地想表演新节目,可他只会跳几个动作。我支招:“要不你去问问豆豆,我听说他很会跳这种舞。”“是吗?我从没看到他跳过。”毛毛将信将疑地找到豆豆,邀请他来表演区跳舞。豆豆表演了完整的一段舞蹈秀,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豆豆带着汗水的欢乐模样可爱极了。从此之后,毛毛就成了豆豆的“粉丝”,缠着他学舞蹈动作,豆豆也更喜欢去表演区了。就这样,豆豆交到了第一个朋友。

    一段时间后,在区角点评时我请豆豆在大家面前跳舞,豆豆帅气的舞蹈吸引了好几个男孩子。此后,表演区不再仅仅是女孩子的天地。他们几个男孩子还排演了舞蹈小品,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和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豆豆是一个特别认真的小朋友,每个动作都要求精准。当遇到比较难的动作时,他也耐心地给其他小朋友讲解、做示范。

    从那以后,豆豆的身旁总会有两三个小伙伴一起玩,再不是孤独的了。

    家庭之约让伙伴关系更亲密

    趁热打铁,我给豆豆妈妈提建议:平时多为他创造和伙伴相处的机会。于是,妈妈周末约了几个喜欢户外活动的家庭,带着孩子一起去采摘。听妈妈说,在采摘比赛中,团队里有一个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乐乐,怎么都够不到那串高一些的葡萄,豆豆不知道在哪里找来了凳子,让乐乐站上去采摘,最终两个孩子都完成了目标。采摘后在激烈的“夹葡萄”和“吃葡萄”的亲子游戏比赛中,豆豆和妈妈一举夺得胜利。

    周一的早上,幼儿园大门口,小朋友们络绎不绝地涌入园门。突然,从人群中窜出一个身影,我定睛一看,原来是豆豆!豆豆看见我就马上飞奔过来,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大声跟我问候“早上好”。第一次见到这么热情的豆豆!妈妈告诉我,豆豆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和亲爱的老师、小伙伴们一起采摘,开心极了,还想叫上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看着开心的豆豆,我和他的妈妈由衷地笑了。

    豆豆也开始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用笔勾勒出躺在纸上的身体、玩拼图、跳舞,还和朋友一起学习包饺子。好朋友来家里做客让他和伙伴更熟悉、更亲密了,玩得也更开心。家长自此也常常相约。

    美工小老师收获更多朋友

    豆豆在班里更加主动了,非常乐于助人。一天,美工区里,豆豆和多多都在做小企鹅,多多不一会儿就捏出了企鹅的身体,还用切刀制作了冰山。就在他准备宣布大功告成时,发现豆豆的企鹅和他做得不一样,尤其是那双眼睛,特别好看。多多赶紧学着做起来,可怎么也做不像,于是他托着腮帮子好奇地问豆豆:“你的小企鹅的眼睛是用什么做的?我怎么做不出来呢?”豆豆熟练地拿起一根牙签,在垫板上切出芝麻大的一小块泥,揉圆,又轻轻地用牙签一按,小企鹅的眼睛就弄好了。多多学会后还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了分享,大家都跃跃欲试,请豆豆当老师,用豆豆的方法制作小动物的眼睛。

    抓住这一契机,我们为豆豆举办了橡皮泥展览。豆豆喜欢小动物,在美工区捏出了各式各样的小动物。我们找来透明的塑料盒子,把豆豆捏好的小动物放在里面,进行展示。通过观看展览,班里更多的小朋友都渴望动手制作,也纷纷和豆豆请教:“豆豆,长嘴鸟长长的嘴巴是怎样捏出来的?”“小鸭子的翅膀怎么装饰?”……只见豆豆不慌不忙地拿出工具,边做边讲。喜欢他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豆豆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更多的自信和快乐。

    每个孩子都有交往的需要,哪怕是内向的孩子也渴望有朋友的陪伴。幼儿园是孩子们学习交往的重要场所,心理学专家曾指出:“一个人与同事、家人及熟悉的人们如何相处,往往取决于他童年是如何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在幼儿时期能否培养初步的交往意识,对其今后参与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家長最了解孩子,爱自己的孩子,缺少的是教育方法。而作为教师,我们体察孩子的需要,可以从孩子的优势入手,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建立信心,获得同伴的认可和接纳。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家长适当的建议,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帮助孩子走出孤单。看到孩子的成长妈妈的感谢溢于言表,而我们也为给予了孩子真正的帮助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