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别刻板印象,做好高中职业生涯规划

    李莹莹

    〔摘要〕随着新高考改革由浙江、上海两地试点逐渐推广至全国,着眼学生终生发展的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也逐渐成为教育热点议题,要求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做出适合自己特点的选择和规划,推动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而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认识自我存在消极作用,最终势必影响个体生涯规划和发展。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当帮助学生突破性别刻板印象的局限,本文基于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阐述了在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中突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教育思路。

    〔关键词〕性别刻板印象;职业生涯规划;高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5-0033-03

    一、课堂中引发的思考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我设计了一个“职业连连看”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学生需要思考“这个职业主要是男性从事,还是女性从事”。然后把黑板上展示的不同职业与性别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对职业的基本感受和认识。涉及的职业包括中小学老师、护士、特种兵等。学生的连线呈现出惊人的差异,以高二某班为例,在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的性别连线中,53个学生中只有9人选择了男性,83%的同学都认为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的人群以女性为主。那么对中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性别结构,学生的认识和事实是一致的吗?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教师蓝皮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4年)》中,针对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的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中小学专任教师队伍中,女教师所占比例为54.36%。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女教师占各学段专任教师的比例分别为58.68%、50.13%、48.36%。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全国范围内中小学专任教师性别比例大致均衡,更高学段中男性专任教师比例甚至还要更高一些。当学生看到这几组数据时,显得十分吃惊,事实竟然和自己一直以来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相反,这引发了课堂上的小小骚动。

    我并未急着解释,而是紧接着提出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男生更擅长学数学,女生更擅长学语文”,询问学生对这句话的看法。经过“职业连连看”环节的“反转”,学生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不再急着表态,而是和小组同学讨论起来。有学生提出,这个说法有问题,依据是他们班数学成绩最好的同学是位女生,和这个说法刚好相反。也有学生提出,他们在生活里听过很多人这样说,认为既然这个说法能被人广泛传播,肯定有它的道理。两派观点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学生把目光转回我这里,希望我来当裁判。我展示了另一组数据给大家看:在2014年美国针对高中生学业的一项研究中,刻板印象认为是男性数学更好,而调查数据显示男女在数学成绩上的差异d=-0.05~+0.06;刻板印象认为是女性语文更好,事实是男女在语文成绩上的差异d=

    -0.18~+0.002。数据中的负值表示女性高于男性,正值表示男性高于女性,d值代表效应量,表示差异大小,但我们会发现数据都不显著,意味着以上差异不是非常小就是压根不存在。研究结果打破了学生以往一贯的认知,课堂气氛进入了短暂的沉默,但很快新的讨论就开始了,学生学习了一个新概念——性别刻板印象。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性别刻板印象和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什么关系呢?

    二、性别刻板印象对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性别刻板印象是指针对不同的性别群体,抱有一些简单而固定的看法,这些想法往往夸大性别的差异,将性别差异绝对化和固定化,不仅仅抹杀了个体的差异,还用落后于时代发展、一成不变的观点限制了性别的发展。“男生学理科,女生学文科”,在过去高中“分文理科”的时期,这句话也可谓是广泛流传了,许多学生和家长,甚至部分老师对此都深信不疑。当我们走进高中教室,不同学科的教室里,学生的性别比例似乎也在印证这句话:理化选科组合的教室里,女生寥寥无几;文史选科组合教室里的男生往往形单影只。除此之外,我们在教育话题中常常还会听到这样的观点:男生擅长逻辑思维分析,而女生擅长机械记忆背诵;男生起步晚,但是潜力大,女生起步快,但往往后劲不足;男生擅长理化,语文费劲,女生语文拔尖,对理化却不灵光……这些观点听起来似乎是在分析两性差异,认为两性各有优势,但细细品味,都是性别刻板印象的变形罢了。

    为什么上述的性别刻板印象会广泛传播并且经久不衰呢?因为性别刻板化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符合刻板化印象的事物会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而不符合刻板化印象的事物,我们往往容易视而不见,又或者会当作特例放在一边,以至于在相关讨论中忽略掉。例如每个班都会有数学好的女生和语文好的男生,但是往往会被当作个例放到旁边,这就会使男生数学好,女生语文好的性别刻板化印象继续维持下去。

    那么性别刻板化印象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对学生造成影响呢?比如,“男生不适合学文科,女生学不好理科”的刻板化印象会影响个体对学业成败事件的归因方式。当遇到学业挫折时,归结于“我本来就不适合”或者“我就是学不好”,更容易引发对相应科目学习的消极应对,以至于学业表现不佳,影响其学业发展。又如女生不擅长动手實践类活动的刻板印象会让女生对实践表现的自我预期降低,于是在学习生活中,女生会更多地将动手实践类的活动机会交给男生,或者直接回避此类活动,减少动手实践项目的参与频率。这必然会弱化女生的动手能力,由此又进一步验证了“女生不擅长动手实践类活动”的自我预期,造成恶性循环,最终影响其个人能力的发展,甚至对专业、职业的选择。

    性别刻板化印象带来的性别偏见和歧视,会给个体性别的自我认识、人际关系和共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有研究证明,在小学阶段,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有专长”的男生和女生约占群体的55%和45%,而到了高中阶段,只有42%的男生和23%的女生还保持着这样的自我认识。这意味着,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化程度加深,性别刻板化印象对青少年自我认识的消极影响愈发严重,不仅压缩了青少年的自我探索空间,更是割裂了青少年自我发展能力的全面培养,最终势必影响其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设计,局限其生涯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三、在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中突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思路

    俗话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上述的性别刻板化印象对高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恰恰也是在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中突破性别刻板印象的着力点。强调看似公平的“男女各有优势”,其实是伪装后的性别刻板化印象,打着优势互补的名义固化性别认识,限制发展。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应当强调个体的价值,强调是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各自优势和劣势,而非是不同性别之间,以此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在自我认识方面,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引导他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并欣赏自己的个性化特征,突破简单、固化的性别刻板化印象。在生涯唤醒与探索的主题课程中,从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引导学生去探索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独特之处。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体验中,挖掘细化学生的兴趣倾向,进而找到适合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可能存在联系和提供帮助的兴趣类型;了解并客观看待自己的性格特征,接纳理解多元化性格,发挥自我性格中的优势部分,自信面对劣势部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分布,积极乐观地看待优势和不足,探索和发挥自己的潜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动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

    在学业规划方面,通过生涯管理和能力、生涯决策与行动的主题课程,帮助培养个人全面发展的能力,消减性别刻板化印象对个人能力发展的局限。具体来说,通过学习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强化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对有效学习策略的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素养;通过资源协作,在人际交流与互动中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自己生活的支持资源系统,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健康生活;掌握生涯决策的方法,根据自身实际的内外部条件,提高自主决策能力,做出更适合自己的生涯决策;学会制定恰当的、明确可行的发展目标和计划,以帮助自己维持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了解并能判断出各种环境条件等因素对生涯决策的影响,学会应对生涯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情境和阶段,以及应对各种意外变化,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有机调整既定计划的能力。

    在职业规划方面,注重性别形象的多元化,丰富学生对职业的认识。通过职业人物访谈的活动,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职业个体,丰富其价值与内涵。女性可以是温暖有爱的母亲,也可以是雷厉风行的职业女性;男性可以是优秀的企业员工,也可以是全心全意照料家庭的父亲。通过校外职业体验探究课程,引导学生发现,没有什么工作、职业是只有女性可以从事或者只有男性可以完成的。在每个行业中、每个职业岗位上,都有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可能是男性,也可能是女性,使每个人闪光的是其内在出色的技能和过人的本领,和性别无关。

    四、总结与思考

    随着新高考改革由浙江、上海两地试点逐渐推广至全国,高中职业生涯规划也逐渐成为教育者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议题。新高改通过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学科兴趣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在高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己,以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而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做出适合自己特点的选择和规划,突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就显得十分重要。自我认知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涯规划,对学业的刻板印象会限制学业选择,对职业的刻板印象会限制职业选择,最终限制个人的生涯发展。每个人都有梦想,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可以也应当突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成为自己最想成为的人。

    参考文献

    [1]曾晓东.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4)[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Hyde,J. S.. Gende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4(65):373.?

    [3]Susan,A. Basow. 两性关系:性别刻板化与角色[M]. 刘秀娟,林明宽 译.台北: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4]冯继有. 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光明中学,东莞,5230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