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学的研究思路与专业发展

    胡鸿杰

    摘? 要:梳理当前秘书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及典型思路,分析秘书理论研究的体系现状和学科归属,并在探讨现有秘书学专业教育形态不成熟的两大主因的基础上,从本科教育、经验借鉴和发展模式三个方面探讨秘书学专业教育的变革思路。

    关键词:秘书学;学科研究;专业教育

    Abstract: Based on a clearing up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and typical ways of studying on Secretarial Science, this article analyzes current system of secretarial researches as well as which subject category it belongs to, explores two major reasons about the immature education form of Secretarial Science, and probes into how to reform secretarial science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ther subjects for reference and developing mode.

    Keywords: Secretarial science; Subjects researc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2018年10月,笔者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成为这个学术组织的责任人(干系人),因职责所系开始认真地关注秘书学科及其理论研究。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秘书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关秘书活动的研究和著述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亦不过分。比如,“秘书”一词最早是指宫廷里的秘藏图书,也就是说“秘书”原来是一种东西。依照我国的文化传统,一些最初的东西后来都有了延伸含义变成不是东西了——秘书就是其中一例——秘书由原来的东西延伸为管理东西的机构和人员。现在大家谈到秘书,基本上是指一种服务于领导的人员。他们协助自己的上司参与政务、管理事务、做好庶务,如果按照“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逻辑,那么,“秘书的学问”成为普适学科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大惊小怪的。

    然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秘书学专业是于2012年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目前约有146所院校开设秘书学本科专业。[1]在林林总总的学科、专业中,秘书学的确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其中的原因,就是本文所关心的内容。1 秘书理论研究的学科基础

    如果按照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的套路表述,将有关秘书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去认定,应该没有原则问题。而笔者认为,与空泛教条相比,事实往往胜于雄辩。这种事实就是秘书理论的研究现状。

    1.1秘书理论研究现状。笔者用“秘书学”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在中国知网中查出博硕士论文、会议报告、期刊报纸文章等文献764篇(检索条件:题名=秘书学 或者Title=中英文扩展,秘书学,中英文对照)。具体内容涉及秘书学(474)、秘书学专业(222)、秘书工作(95)、秘书专业(90)、秘书人才(65)、秘书人员(58)、领导者(39)、《秘书学》(33)、秘书学概论(32)、秘书部门(31)、秘书实务(30)、秘书学科(23)、秘书工作方法(22)、中华人民共和国(22)、私人秘书(21)、学科体系(21)、课程设置(19)、秘书之友(18)、研究者(17)、秘书理论(16)、文书管理(16)、教学方法(16)企业秘书(16)、本科专业(15)、文秘专业(15)、委员会(14)、秘书长(14)、涉外秘书(13)、文书学(13)、学科对象(13)、实践教学(1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12)、实践性(12)、秘书岗位(12)、案例教学(12)、案例教学法(12)等方面(详见图1)。

    

    从这些文章分类和排序中就不难发现,即便是秘书学的基本问题都呈现出庞杂而不收敛的状態。这很容易让人们怀疑所谓秘书学是不是学科?或者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科?比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秘书学界所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对“秘书”一词进行界定。甚至有论者将其称为秘书学理论的起点与“珠峰”。常崇宜在《秘书学理论的起点与“珠峰”——简述“秘书”的定义》一文中指出:“什么是‘秘书?世界各国迄今无一致定义,因为各有各的国情。……定义不清,必然各说各的。在实践中则连一个单位有多少秘书,谁是秘书都不可能弄准确。所以,它既是秘书学理论研究的起点,又是秘书学理论体系研究中的珠穆朗玛峰。”[2]文中列举了国内外有关秘书的10种说法,并给出了作者认为的广义和狭义定义。笔者虽然理解在一门学科建构初期对研究对象的探讨,但却始终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一些原本存在的客观现象,没有必要进行过度阐释而忽视对学科体系的研究。有一位大学教授曾经感叹,他给研究生讲了四个月的档案定义,实在有点坚持不住了。大家可以设想一下,用四个月讲授一种定义的场景:讲授者和听众基本上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根本无法弄清楚什么是档案了。虽然档案远比秘书难于界定,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大家只要去档案馆里打开一个柜子就会一目了然。由此可见,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元素存在差异,往往指认的效果优于过度阐释。因此,不管论者如果解释,珠穆朗玛峰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登山者能力如何,山就在那里。

    对于包括秘书学在内的许多社会科学而言,研究对象的界定是为了建构学科体系。也就是说,弄清楚什么是秘书不过是刚刚到达秘书学理论研究的起点,后面的路还很长,走起来也会更加艰苦。只有那些在崎岖山路的攀登中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在秘书学体系的研究和探讨中有许多“不畏劳苦的人”,择其要者为如下观点。

    常崇宜在《秘書学科的性质、对象与结构》一文中提出:“秘书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秘书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秘书学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学科。秘书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秘书学是一门辩证性很强的学科。”[3]并强调“秘书学是围绕秘书工作并为秘书工作服务的学科,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在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壮大的民间(含私人)秘书队伍,需要民间秘书学。它将与公务秘书学分道扬镳,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4]贺军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秘书学学科建设的探索》一文中指出:“秘书学是不是一个独立学科?依据钟秉林、李志河学者的观点,一个独立学科的标志是‘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完备的学科体系结构以及成熟的方法论体系,其中学科体系构成学科的主体部分。从学科的分类标准及学科体系结构的完备性等综合考察,目前而言秘书学是一门尚不完整或不够成熟的学科。”[5]谢述峰在《新时期秘书学科概念体系的构建初探》中指出:“秘书学是关于秘书工作以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秘书学也是服务于领导工作的学问,从目前我国的发展来看,还没有对秘书学科概念体系有一个很完整的构建,……秘书学是研究秘书及其工作的学科,从性质上来说它有着综合性、应用性以及独立性的特点,通过研究秘书机构、秘书制度以及秘书工作能够发现规律,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大的帮助。”[6]杨剑宇在《论秘书学专业的学科归属》一文中,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分析秘书学专业的学科归属问题,认为仅凭《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划分的“商业和管理”教育学科中有一门“秘书和办公室工作”的一般课程,就欲将整个秘书专业归入管理类学科,这样的观点以偏概全、依据不足;并论证了我国的秘书学专业归属中国语言文学大类的合理性。[7]

    这些观点不可能包括全部的秘书理论研究成果,但是可以代表秘书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

    1.2秘书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建构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自然包括了学科各个组成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也体现这种组合的结构与功能。

    在学科建构的初期,学者关注秘书学的研究对象是必要的。其必要性就是在于理清学科的研究从哪些基本问题开始,让学术共同体认同秘书学究竟是一门什么学科。但是,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许多问题不是越辩越清楚,而是出现更多的误区。其中的关键仍然是思路和方法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8]2015年的修订版,我国现有职业分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与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生产人员;生产、运输及有关人员;军队人员;其他人员。秘书人员属于第三大类3(GBM 30000)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一中类3-01(GBM 30100)办事人员——第二小类3-01-02(GBM 30102)行政事务处理人员——第二细类3-01-02-02 秘书,其职业分类编号为3-01-02-02 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我国职业分类的国家标准,在这个国家标准中秘书职业人员属于行政管理人员。因此,如果秘书学是研究秘书现象以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那么这种现象的管理属性即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无论什么行业、何种层次的秘书,都是服务于领导的行政助理,都没有脱离管理活动这条主线。至于不同秘书人员的工作方法和知识储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很难通过几篇文章研究清楚的。但这些都不会影响秘书职业的基本定位,而这个基本定位就决定了秘书学科的研究取向。

    如果秘书职业是一种具有管理功能的岗位,那么秘书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必以管理科学为基础。管理学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和为什么管理”四个问题。其中,“谁来管”就是管理的主体,即管理的机构和人员;“管什么”就是管理的客体或者内容,即管理的对象;“如何管”就是管理的方式、手段和方法;“为什么管”就是管理取向和意义,即管理服务于什么人、什么事或者具有什么信仰。根据这些划分,管理学形成了自身的学科体系,出现了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派,发展成为管理学的丛林。笔者认为,管理学的演进过程对于秘书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管理学并没有过分纠缠管理的定义。管理现象应该是秘书活动的上位类概念,也是比较复杂的社会存在。虽然历史上也有许多学者探讨管理的基本界定,但是并没有追求整齐划一。因为他们知道,研究这些客观存在远远要比界定它们更加重要。于是,自泰罗—法约尔开始,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要素、管理的体系就成为管理学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其次,管理学始终没有背离结构要素。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管理学的研究是在对管理清晰解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解构就是上述管理学的四个基本内容,这些内容既保持了彼此之间的存在逻辑,又有自身的延展空间。也可以说,管理学的结构决定了管理学功能,更是管理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比如,一些看似复杂的管理问题,应该在分清楚其所属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而不能在“主体”“方法”之间揪扯。

    最后,管理学建构了良性发展的体系。一门学科的发展,是否存在健康的学科体系非常重要。学科体系的作用之一,就是让研究者分清楚这门学科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也就是说,哪些问题是学科的基础理论问题,哪些问题是学科的衍生问题;什么是基础,什么是枝叶。管理学实际上是以研究组织为基础,通过改进管理方法,来实现和提高组织效能的科学。管理组织(机构)是管理的主体,是主体决定了方法,而改进方法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

    如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分类,秘书人员属于管理人员,秘书岗位属于管理岗位,那么秘书学就应该并且可以从管理学发展经验中汲取营养。至于目前秘书学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目录中的归属,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一种客观存在,包括一些写作课程在内的中国语言文学作为所有本科专业的学生的基本素养和所有职业人员的谋生手段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家应该明白,讨论专业归属和职业岗位、学科属性是完全不同领域,就事论事的讨论,往往会使论者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而一个学科的建构,必须找到从幼苗长成大树的基因,从这个方面看,笔者认为管理学应该可以为秘书学的成长提供帮助。2 秘书学专业的教育形态

    既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已经将秘书学列为高等教育本科专业,那么秘书学专业就应该按照高等教育的规律,回归高等教育的本意。

    2.1秘书学专业教育的形态。普通高等教育是根据学科理论体系的内部逻辑来严格设定的。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員会编写并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9]该标准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专业类为单位研制,明确了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方面要求,是该专业类所有专业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是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其中,秘书学专业目前所属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包括了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古典文献学。虽然暂时没有将秘书学专业列入标准的适用范围,但是却为本科专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提供了蓝本。比如,标准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大学的通识教育和公共基础课程之外,专业基础课程为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此外,还规定了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层次、教育目标及学科条件自主设置的汉语史、文字学、音韵学、语法学、训诂学、方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艺美学、比较文学原理、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戏剧文学、影视文学、创意写作等课程。

    上述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反映出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学科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也就是说,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大体可以通过这些知识模块体现出来。如果将中国语言文学比作学科,其中这些知识模块就是这门学科的基本内容,这门学科的功能是通过学科的内容来实现的。那秘书学专业的情况又是如何呢?这个专业真的可以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触类旁通吗?

    自20世纪80年代始,秘书学界的李欣、王千弓、常崇宜等前辈就四处奔走,希望在我国高校设立秘书学的本科专业。除了当时的许多客观因素之外,秘书学专业“申本”障碍就是缺乏一些像汉语言文学专业这样的、以理论体系为基础、以知识模块为内容的课程系列。不仅如此,当下的秘书学界仍然在为需要设置几门核心课程而为难:在秘书学概论、中国秘书史和秘书实务之外,更多的只能借鉴汉语言文学和包括档案学在内的管理学专业的部分课程。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秘书学的研究没有更多地关注学科体系。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发现,秘书学除了过多地关注秘书的概念之外,就是根据一些秘书的实际工作手段和方法将秘书学定义为“交叉学科”或者迁就现状归入中国语言文学。如此一来,由于秘书的角色纷繁复杂、秘书所处的行业比比皆是,秘书学的研究就迷失在这些表面现象之中。以此得出的结论,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只能得到一些貌似合理的拼盘。

    另一方面,秘书学的研究还没有找到发展的路径。按照T·库恩的观点,科学的发展要经历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命和新科学几个阶段,判定一种理论是否成为科学的标准即所谓的“范式”——一种公认模型或模式,也可以将范式理解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观。秘书学界经过了众说纷纭后,并没有形成一种具有范式意义的共同体认同,其关注点依然是现象而非学科。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与研究的思路有关。

    秘书学专业以及其前身的专科教育层次,一直是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及其相似类别。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如果秘书学专业仍然没有形成自身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和学科理论体系,那么除了上述学科研究的问题之外,与其存在的专业环境有很大关联。也可以说,秘书学专业并没有真正从中国语言文学这片沃土中获得使自己长成大树的营养。即可谓“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有时环境因素对学科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2.2秘书学专业教育的变革。在秘书学研究尚待提升、秘书学专业归属中国语言文学类的背景下,讨论秘书学专业应该归属何种专业并没有实际意义。当务之急是在现有环境中,在加强秘书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秘书学专业本科教育,促进秘书学科体系的建构。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会议上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等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方针和要求[10]。笔者认为,这些“方针和要求”不仅抓住了高等教育的根本,也是提升秘书学专业本科教育和秘书学研究的根本。唯有如此,才能使高校秘书学专业的教师有存在感,使高校秘书学专业的学生有获得感。

    第一,完善秘书学专业高等教育,就必须“以本为本”。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具体到秘书学专业,就是要在2012年至今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在《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框架内,提出和制定《中国语言文学类特设专业秘书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标准的制定过程不仅是规划秘书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而且是对秘书学科研究成果的检验和对秘书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只有在标准的规范下,全国146所高等院校的秘书学本科专业才能够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估。以此改变目前秘书学专业各自为战的状况,使秘书学专业在高等教育中有存在感。同时,在标准规范下的秘书学专业本科教学,对其他秘书学的教育形式也有着统领和规范作用。

    第二,完善秘书学专业高等教育,就必须借鉴其他学科和专业的成功经验。无论是秘书学专业所在的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还是包括档案学专业在内的管理类专业,其本科的高等教育都早于秘书学专业,这些专业都已经制定出自己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如果秘书学专业承认自己与这些专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那么这些专业的办学经验就一定会对秘书学专业具有借鉴意义。从学科发展的历史中看,许多后发学科就是在这种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迅速提高的。问题的关键仍然是秘书学专业教师等从业人员的工作思路。秘书学专业有自己的特殊性,虽然这种特殊性体现在秘书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标准中,但是这些“计划和教学质量标准”是在高等教育的框架中实施的,是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在这些方面,其他学科和专业比秘书学专业有更长的历史、更多的经验。

    第三,完善秘书学专业高等教育,就必须摈弃“小而全”模式。在一些学校的秘书学专业中,大家总是在顾虑自己的专业方向是公务秘书、私人秘书,还是商务秘书?当年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讲过一个故事,称自己刚刚把苏联的问题想清楚,苏联就解体了;再继续想苏联解体后的那些国家,越想越睡不着,结果就抑郁了。现在的秘书学专业就是在重复崔永元“抑郁之路”。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明白高等教育是一种什么教育形态。普通高等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以素质教育为基本手段,目的在于培养通识人才。虽然说高等教育也有实验、实习等联系实际的环节,但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着眼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传授。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则是一种以职业岗位需求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设计的教育形式。具体地说,秘书学专业本科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秘书通识人才,教授的是基本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因此必须摈弃“小而全”模式。事实上,无论多么周详的专业设计方案都无法涵盖所有的行业,所有“小而全”模式只能顾此失彼,都不会成功。

    由此可见,秘书学专业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也有着自身的思路、趋势和逻辑。所谓思路,就是以建构秘书学科理论体系为基础,不断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完善秘书学的研究。所谓趋势,就是“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的基础上,引导秘书学专业的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秘书学专业的教师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一句话,就是要让秘书学专业的学生有获得感,让秘书学专业的教师有存在感。所谓逻辑,就是没有坚实的学科基础,高等教育专业就无法提高;没有准确的学科定位,理论研究就难以为继。這些规律性的认识,并不会因为一门学科的“特殊性”而失去存在价值。恰恰相反,违背这些规律性认识就会使一些学科、专业失去发展的机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秘书学专业教育的变革势在必行。3 结论

    在笔者就要结束本文的时候,传来两所大学在优化本科专业进程中撤销了秘书学专业。这种情况的发生其实对秘书学科和秘书学专业都是一种警示:一方面,秘书学专业有非常好的就业前景,秘书岗位遍布各种行业、各个管理层次;另一方面,秘书学科、秘书学专业本科高等教育却步履蹒跚。大家努力奋斗了数十年,难道“三百六十行”不能行行出状元吗?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选择一个研究对象就如同选择了一粒种子,它的基因决定了可以长成大树还是小草。其后,外部的环境和成长的路径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粒种子可能长成什么样的大树和什么样的小草。是历史选择了我们从事秘书学理论研究和秘书学专业高等教育,我们就有责任使秘书学这粒种子按照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规律,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们的事业并非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属于那些能够审时度势、不畏艰辛的人。参考文献:

    [1]王守福.改革开放40年我国秘书学建设的巨大成就(上)[J].秘书战线,2019 (01):04-08.

    [2]常崇宜.秘书学理论的起点与“珠峰”——简述“秘书”的定义[J].秘书之友,1992(Z1):07-09.

    [3]常崇宜.秘书学科的性质、对象与结构[J].秘书,2007(08):07-09.

    [4]常崇宜.当代秘书学科发展简述[J].秘书,2005(05):3-4.

    [5]贺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秘书学学科建设的探索[J].秘书之友,2018(08):04-09.

    [6]谢述峰.新时期秘书学科概念体系的构建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7(07):248-249.

    [7]杨剑宇.论秘书学专业的学科归属[J].秘书,2019 (01):75-81.

    [8]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151.

    [9]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1.

    [10]新华网.教育部: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EB/OL]. [2018-06-21]http://education.news.cn/2018-06/21/c_129898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