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本的规范性例谈

    韩宝江

    摘?摇要 作为国家课程内容载体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国家与政府的意志,代表着国家对未成年人教育对象的基本要求。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和重要载体,是基层学校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主要依据。因此必须强化教材文本自身的规范性和示范引领特质。本文结合统编高一《语文》必修的相关实例,就文本规范建设的几个方面为编者、使用者和研究者提供一种视角。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材建设;文本规范

    作为母语属性的语文教材,除了其承担的基础功能外,还是学生学习和养成汉语言文字各种基本“规矩”的“范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这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功能属性。在教師、教材的引领下,学生通过丰富语言实践的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建构并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和语言运用机制,提升语文综合学养,逐步形成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技能。“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其他三项都以此为前提条件。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材的“权威性”对中小学生动态生成发展的实质影响力较大,教材的本质属性更加彰显,从而对于语文教材自身建设的规范性也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本文以统编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9年8月第1版,总主编温儒敏,本册主编刘勇强、杨九俊)的若干现代文选篇部分为例,试对教材文本在标点符号、用词准确性、语法规范、表达习惯等多方面提出个人浅见,以期与教材编写者、教育科研人员以及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们进行交流探讨。

    一、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语句的停顿、语气以及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中,对于常规性的使用情境提出了要求,而对于一些特殊的使用场合方面并未给出明确的界定。致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有争议或者模棱两可的现象与实例。聊举数例如下并作简略解析。

    例1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19页,铁凝《哦,香雪》)

    例2 那时,他曾用两年的业余时间[,]旁听了武汉大学生物系的课程。(43页,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例3 描写人物[,]要注意选取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特征。(56页,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

    例4 近代以前,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和继承、发展了许多节日。/宋人陈元靓编纂的《岁时广记》,“元旦”这部分的资料(包括活动和故事)[,]就占了三卷。/总之,民间节日[,]在过去[,]尽着各种社会的功能,是民族文化的综合运用。(77、78页,钟敬文《节日与文化》)

    例5 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学习问题,阐发了一些深刻的道理。/本单元课文[,]大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说理;/写议论文[,]要有现实针对性。(103页,单元学习任务)

    例6 写议论文[,]还要有读者意识,这也是一种针对性。(104页,议论要有针对性)

    例7 注意欣赏文章是如何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诚挚感情的。(115页,学习提示)

    简析 逗号“,”是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句子或语段内部的一般性停顿。然而在实际行文表达中,太多人滥用逗号,在不该停顿的地方使用,尤其是本来作为语气停顿之处也乱用逗号隔开,致使句子支离破碎,也影响了语意表达的连贯性。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范本,教材中太多处例句俯拾即是,本来可以不必或者不应该使用逗号的地方,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教材选文中。上述几个例句中的逗号,实际上都是作为语气停顿的节点,完全不必也不该存在。这些节点具有朗读时短暂停顿以调整呼吸和语气节奏的作用,而非滥用逗号的停顿功能。

    例8 曹操的《短歌行》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59页,学习提示)

    简析 “以及”作为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或者用来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短句,表示前后内容之间的紧密承接关系。以前的行文中通常“以及”前边是不用标点符号特别是逗号来中断句子的,如今实际使用过程中在“以及”前边加逗号的现象不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逗号用法补充规则提及:用顿号表示较长、较多或较复杂的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时,最后一个成分前可用“以及(及)”进行连接,“以及(及)”之前应用逗号。而上述例子显然不适用于这个特殊情况,“以及”作为单个使用的连词,前边不应该用标点符号隔断。

    例9 可在这儿,和同桌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24页,铁凝《哦,香雪》)

    例10 “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优雅,至今……幽静整洁。(101页,王佐良《上图书馆》)

    简析 顿号“、”是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或某些序次语之后的停顿。例9中,“笨拙”“陈旧”是用来形容香雪作为铅笔盒的小木盒的特征,尽管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但是跟同学们的带吸铁石的宽大塑料铅笔盒比就相形见绌了。作为指代同一对象的两个形容词之间,应该用顿号而非逗号。同理,例10中的“宽敞”“舒服”“环境优雅”都是描述“公书林”房子的特点的,具有并列关系,因此“宽敞”“舒服”之间也应该用顿号而非逗号。

    例11 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35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简析 这个句子中表示动作的几个短语连用,“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之间,要不要加上标点符号断开?

    例12 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51-52页,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简析 作为一组排比形式出现的反问句,很明显,三个“没有……怎有……”句式表达的是一种反问语气,末尾的标点符号都应该是问号“?”。

    例13 (2)调查会到些什么[?]/(3)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75页,学习资源)

    简析 毛泽东《调查技术》的节选部分共有7个小标题,其中两个标题的末尾带了问号,其他5个标题末尾没有标点符号。按照惯例,文章小标题一般只有一句话,位于段落的前边而非句群中,则不存在句与句之间的停顿问题,所以单纯从停顿的角度看,标题的末尾可以不用标点符号。除非这个句末点号与语义的表达息息相关,不用句末点号会产生歧义,妨碍读者理解或者语意表达,标题末尾就需要用上标点符号。上述例子中两个标题的句末问号的去存并不会产生表达或者理解上的歧义,因此不必存在。

    例14 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娜·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100页,王佐良《上图书馆》)

    简析 冒号“:”是句内点号的一种,表示语段中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停顿。上述例句中,冒号后的文字内容并非当事人的直接引语,而是间接引语,所以这里的冒号并不符合常规,使用逗号即可。如果是直接引語,使用冒号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例15 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着众生的苍穹……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①”(102页,王佐良《上图书馆》)

    简析 在引文末尾标明其出处,既体现了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和肯定,也利于把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等信息清晰地介绍给读者。这段台词出自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既然是引用文献,就应该规范地使用相关符号。这涉及引文尾引号、文献标注序号、标点符号三者的相对位置安排。位置不同,会产生明显不同的表达效果,甚至在表意方面也会产生巨大差异。在上述例子中,引文部分是完整的句群,且引号前用了冒号,文献标注序号(脚注的上标)①应该放在后引号之后(即外边)。

    二、用词的准确与规范

    例16 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27页,铁凝《哦,香雪》)

    简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9月第7版,以下简称“《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了大量的甲“同”乙现象,把两个本来表意存在明显区别的词语混为一谈,赋予了可以通用互换的同样地位。优点是减少了大量潜在的“别字”现象,负面作用就是给报刊出版编辑、中小学师生造成了诸多混乱。该词典11页,“暗淡”:①(光线)昏暗,不明亮;②(色彩)不鲜明;③(前途)不光明,没有希望。该词典12页,“黯淡”:暗淡。实际上“暗淡”与“黯淡”在具体语意方面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暗,《说文》:“日无色也。”意谓阳光微弱。可见“暗”的词义指向“光线”,和“明”形成对立关系,适用面更广阔一些。“暗淡”着重指具体的“暗”,多用于形容光线等昏黑不明。黯,《说文》:“深黑也。”词义指向“颜色”。“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丧葬”多有关联,因而往往用来形容“悲伤”等情绪,“黯”比“暗”具有更浓烈的伤感程度与色彩。“黯淡”常指抽象的“暗”,用于心理、情绪,如黯然销魂、黯然失色。

    例17 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32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简析 《现代汉语词典》1527页,掖,yē,塞进(衣袋或夹缝里)。1531页,yè,用手搀扶别人的胳膊,借指扶助或提拔。从上述例句的具体语境可以排除第二个义项。则“掖着讲义夹”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动作或者状态呢?

    例18 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32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简析 《现代汉语词典》163页,“称谓”: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称呼”作为名词,当面招呼或背后指称的表示彼此关系或对方身份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王主任、李老师等。语义角度上的“称谓”包含“称呼”,只是更偏重于书面语、中性色彩。“称号”:赋予某人、某单位或某事物的名称(多用于光荣的)。结合课文的语境,笔者认为,例句中的“称谓”改为“称呼”或者“称号”可能更符合施事者“农民”的角色身份。

    例19 对中小学生来说,钟扬可以称作“科学队长”了。(46页,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例20 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从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88、89页,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节选)》〕

    例21 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随便阅览。(100页,王佐良《上图书馆》)

    简析 《现代汉语词典》658页,“叫作”同“叫做”。实际上,“作”比“做”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本字与后起字之间在使用过程中特别容易混淆。从单音节动词的角度来看,涉及具体事物常用“做”,抽象事物多用“作”;二者都有“担任、充当”的语意,除了已有固定用词,以单音节动词使用时用“做”;组词时“作”后边跟动名词,“做”后边跟名词。还是应该对这两者的使用做出区分的。

    例22 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51、52页,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简析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起了白话文运动,自“五四”运动至民国时期,处于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转型的特定阶段。一些作家在写作过程中尝试着用白话文创作,仍然不免文言的语法和措辞,多有不少文白夹杂之处。当今提倡以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反对文白夹杂现象。文白夹杂的语言往往生涩不通,语病多现,流于不伦不类。上述例句中,作为文言词的“是”有多个义项,“如是”中的“是”作代词,“这,此”,“如是”的现在汉语表达方式可以是“如此”“这样”“这般”等。“亦”作为文言词,兼具实词、虚词功能。对于文言词,过去已经长时间存在的、约定俗成的用法得以保存和沿用,如“自以为是”“各行其是”“莫衷一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不亦乐乎”等,其他的文白夹杂用法应予以禁止。

    例23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53页,《芣苢》)

    简析 由于电脑造字程序的原因,上述例句中的“襭”字出现了繁体部分“頁”,同样的还有“赵孟頫”的“頫”以及“頄”“頔”等字,这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既然“颉”“撷”“颛顼”等字的“页”字能够处理好,利用电脑的拼字程序软件完全可以把“襭”字加工改造成为符合规范的字形,大约是出版方未尽责。

    例24 通过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105页,单元页)

    简析 《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入“感悟力”这一说法。近些年来,国内语言行文方面出现了一个新动向,在原来的一些词语后边拼接上“力”“性”“化”“度”等字,衍生出来一大批“新词”,如“学习力”“领导力”“执行力”……虽大行其道却不伦不类,各类汉语言工具书里未收入这些词条,使用者也无法准确诠释这些新造词语的准确含义。

    三、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历来颇多争议,还可以列举出多种颇为烦琐的衍生句式,徒增饾饤。本册教材中出现的所字结构短语近二十处之多,聊举数例如下。

    例25 《百合花》所讲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28页,学习提示)

    例26 诗歌写作要安排好韵律和节奏,以适合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蕴,否则作品就会缺少韵味。(28页,学写诗歌)

    例27 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52页,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例28 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52页,学习提示)

    例29 诗中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劳动的欢乐。(54页,学习提示)

    例30 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包括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55页,单元学习任务)

    例31 学习时要在诵读中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64页,学习提示)

    简析 “所”字作助词时,通常用在动词前边,与后面的动词联合构成名词性结构(词组),代表接受动作的事物,如“所见、所闻、所感、所需、所爱、所得”,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前述多个例句中“所”字的去留,于表意而言不会产生改变。因为“所”字本身已经含有一个由其衍生出来的“的”了,如果保留“所”字,这个结构中便存在着两个“的”字了。其他应用场合中也可以简化成为名词性结构的“所需”,如“各取所需”。

    同样,“所谓”结构中已经含有一个“所”字衍生出来的“的”字,后边跟名词时,“所谓”也就不必再加一个“的”字,如9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存在所谓的海峡中线。”类似乱用“所”字的不当例句不胜枚举。“所”字作助词时用在动词前,与“为”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关系,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着这一句式的用法。但是“被……所……”的被动结构句式近年来较为多见,显然是语病,因为“被”字单用即可表示被动。

    四、语病

    例32 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32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简析 这个句子的骨架是“往事成为事例”,主语“往事”与宾语“事例”之间,虽然语法角度不存在异议,只是具体语意方面总给人几分别扭之感。

    例33 袁隆平的实践让他发现了真理。(33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例34 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必须向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34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例35 现在只要打开古代《岁时广记》一类的文献看看,就会使你感到惊异了。(77页,钟敬文《节日与文化》)

    简析 这一组例句的表意方面读者基本上能够理解无误,“让”“使”字改变了句子成分之间的相对关系,前后的主语暗中发生了转换,从而产生了语病。读起来很不通顺,也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从现代书面语表达角度看,例35前半句中施事者是隐含的“你”,后半句隐含的主语是“文献”,前后抵触了。如果保持前半句不变,后半句可以改为“你就会感到惊异了”,这样主语一致。

    例36 直到今天,袁隆平都对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35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简析 句子较长,又出现了三个介词,影响了句意的准确表達。拆开来看,“对”“科研大协作感慨不已”,“为攻克杂交水稻难关”,二者在语法和表意方面都没有问题,可以排除“对”“为”的嫌疑。“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与“在”这个词的使用有关。可以试改为“在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之间进行的科研大协作”,或者“由全国13个省区的18个科研单位进行的科研大协作”,似可以解决原句的语法问题。

    例37 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36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简析 既然明确了“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又何来“个别品种的优劣”之说?这里“优劣”并列的用法,该不会是借鉴了文言文中的偏义复指现象吧?“优”的杂交稻品种招来批评是不合常理的,显然“优”字可以删除了。

    例38 1998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屆国际遗传学大会上和9月在埃及开罗召开的第19届国际水稻会议上,袁隆平发言:(37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简析 这个句子的状语部分偏长,虽然整体表意不影响读者的理解,两组“在……上”的并存使用导致在语法方面还是多有不顺。试改为:“在1998年8月北京召开的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和9月埃及开罗召开的第19届国际水稻会议上”,或者简化为“在1998年8月北京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和9月埃及开罗第19届国际水稻会议上”,这样在语法方面更加明确规范,而表意不变。

    例39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38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简析 行文简明是一个基本原则。例句中的“在”删除之后,在表达方面语意未改变,读起来更通顺。

    例40 在2012年7月6日复旦大学的校刊上,钟扬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这样写道。(48页,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简析 这个句子中,前一部分为状语,后一部分是一个句子。只是主语是这篇文章,谓语是“写道”。显然,这个“写道”行为的施动者应该是人——钟扬。可以试改为:“钟扬在其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中这样写道”,或者:“钟扬在其《生命的高度》一文中这样写道”。

    例41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已经采用了一些新节日,如青年节、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还有些地方把重阳节改为老人节)。但同时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如春节、清明、中秋节等。(78页,钟敬文《节日与文化》)

    例42 史铁生的人生感悟是独特的,这和他承受着因残疾而导致的苦难有关,但他超越了自我,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包括对生与死,都有深邃的思考。(115页,学习提示)

    简析 这里“但”作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例41中,两类节日的存在状态大概相当于“一方面……一方面……”的“同时”并列关系,如何构成了转折关系?例42中,史铁生对于人生的思考感悟大约是由“个人”推及普遍意义上的“众人”、由特殊个例推及普遍一般,“个体”究竟是否能够真正“超越了自我”,这似乎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从“个人”体验到“一般”推理,“但”这个词在句中究竟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是一种常规常态下的转折关系吗?“但”该不该删除,或者换一个更恰当的词来替换它?

    五、表达严谨规范

    例43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袁隆平对我说,这是对看上去表情显得十分深沉的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疑问的有说服力的回答。(32、37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简析 新闻稿件中一般不能出现“我”“我们”“你们”等这一类型的人称代词。新闻稿的立场是一个旁观者、记录者的角度,不能够添加个人的情绪,须以公正的角度去报道。如果需要写自己采访的行踪、观察行为时,可以用“记者”“笔者”或“本文作者”等其他词语代替“我”这类人称代词,还可以采取引用他人话语的方式来表达观点。这样显得更有真实客观,减少了主观性。

    例44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32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简析 这个句子因为不完整导致表意不够严谨,只提到了中国的“现在”和“将来”,则“过去”如何?作者在35页第二节中提到“中国是古老的农业国”做出了回应。另外的语病在于搭配出了问题,“将来”“将是一个农业大国”表意可以成立,而“现在”与“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显然是无法合理搭配的。“都”字的出现也是一个失误。

    例45 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32、33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简析 《现代汉语词典》460页“勾”字词条中未收入“勾头”,1125页“散”字词条中未收入“散籽”。生长在北方、对于水稻种植一无所知的笔者猜测“勾头”的意思大约是“低头、垂下”,却对“散籽”的含义一头雾水。网上搜索“散籽”,“指动物原料经切成丝、丁、片等形状,并已码味、上浆,入油锅加热时,彼此分开,互不粘连的状态。这是菜肴成菜的质量标准之一”,显然与课文语境相去甚远,对此具体含义页底并未给出相应的注释。“蔸”,页底注释为:方言,相当于“棵”或“丛”,方言字的出现似乎与《科技日报》的“科技”定位与色彩不相吻合。何况在课文中多处都有规范明确的量词出现: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33页),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33页),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35页)。不知道作者何以对这个方言“蔸”字情有独钟。

    例46 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36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简析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及几本成语工具书,均未见“在所不计”,揣测其意思应近于“在所不惜”。这个例句的另一问题可能在于表意程度或者范围过于“饱满”绝对,“凡是……都”“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笔者不确知袁老在这一方面的实际表现究竟如何,或许是作者出于对袁老的尊敬而自主作了夸大?

    例47 1976—1999年,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37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简析 人口指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的总数,是个复数、集体概念。课文的语境是表达年增粮食养活民众的一个数量,用一个量词单位性质的“人”比“人口”可能更准确。

    例48 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43页,叶雨婷《“探界者”鐘扬》)

    简析 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对语言的经济性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日常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根据表达交际需要而省略掉一些句子成分,或者对一些文字较长的专用名称进行压缩省略,即为缩略语。这些大量出现的“新词”会给语言的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及语言研究带来多个层面的困难和问题。使用的缩略语应是约定俗成的、各方都明确的简略用法,以不影响或者改变表达的语意和效果、不至于给受众造成误解为前提条件。目前,媒体特别是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中,要么使用了单方面处理、公认度不高的缩略语,让受众还要费一番思量去理解;要么并不算长的专用名称或者术语,有时用2个字的缩略语来概括本来仅有4个字的全称,如“组分”与“组成部分”、“组培”与“组织培养”,还有人用“社核价”来代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月在北京举办的“服贸会”,第一次听到这个简称时竟然按照惯性理解成了“服装展览贸易会”,实际上是“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二者差别很大。上述例句中,“中科大”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简称,课文中前边未出现中文全称,直接使用缩略语的做法欠妥。为便利使用,较长的专用名称在正文中首次出现时,可以用括号注明以下简称“……”。另见:这是钟扬为2016年刚刚竣工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以下简称“自博馆”)撰写的500多块图文展板之一。(45页,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例4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的论断明白无误地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最早开展这项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时为20世纪50年代。(32、34、35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简析 依据《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15835-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1年7月29日发布,2011年11月1日实施),“如果表达计量或编号需要用到的数字个数不多,选择汉字数字还是阿拉伯数字在书写的简洁性和辨识的清晰性两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时,两种形式均可使用”。则“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样混合使用的方式是不规范的,应作“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例句49中的“20世纪50年代”方式也是正确的。

    六、替补核查

    例50 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32页)

    简析 教材中对于毛泽东的话做了间接引用,略有出入。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

    例51 若将杂交稻的强优势固定下来,就可以免除年年制种,成为一系法杂交稻。(37页)他主持的“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论证。(37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简析 这里“一系法”“两系法”的说法较为专业,估计相当多的中学师生可能不明白其具体含义,教材应该补充注释。查阅相关资料,一系法杂交稻就是不分离的第一代杂种,将杂种优势固定下来,以免年年制种。两系法杂交稻是一种特殊的光温敏不育系水稻,其光温敏感表现出杂交水稻培育中需要的不育系(母本)和恢复系(父本)特性。

    例52 1995年,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列为榜首。(37页,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简析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与例句中呈现的信息大有出入。“两系杂交稻基本研究成功”并未入选1996年全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更没有“列为榜首”。则需要本文的作者切实拿出可靠证据来自圆其说,或者据实更正。

    例53 以职业说,工人也要,农民也要,商人也要,知识分子也要,有时兵士也要,流氓也要。/人多有人多的好处,就是在做统计时(如征询贫农占农民总数的百分之几),在做结论时(如征询土地分配平均好还是差别分好),能得到比较正确的回答。(75页,毛泽东《调查的技术》)

    简析 毛泽东《调查的技术》节选自其《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1930年5月为反对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关于调查研究问题的重要著作。原名《调查工作》,这是毛泽东最早的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90年过去了,社会形势发生了剧变,这样的一篇著作于今天的师生们是否依然适切?不确知社会上是不是存在着“职业”流氓?现在的中学生尤其城市里的学生几人还确知雇农、贫农、中农(包括下中农、上中农、富裕中农)、富农的区别?

    语言文字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利益,传承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增强民族凝聚力,对民族发展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言文字的发展还承载着国家的主权,语言不在,文化就不在,这涉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兴亡。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应用水平是社会变革的反映,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和文明进程的重要力量,是中华厚重文化底蕴的呈现。

    在基础教育系统的常规运转过程中,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和例子,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模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行为发生的主要凭借和媒介,是连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形成综合素养觉悟的重要工具。教材的广泛使用确立了教学的标准,最大可能地实现了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包括语文在内的中小学教材建设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广大专家学者的不懈编纂、修改与提升,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的积极参与,教材具有公认的权威性,与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等诸相关要素一起,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发挥着决定性、根本性、实质性的影响和作用。

    [作者通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