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结体与构成的书法教学探索

    张德益

    摘 要: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结体中的一些特征与构成艺术中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规律有着众多的相似性,其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可以采用点、线、面范畴内的基本元素进行解读。这些特征可总结为结体中的构成性特征。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书法课程中,可尝试将传统的书写技法与艺术设计进行教学上的融合,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教学成效和学习获得感。

    关键词:书法;结体;构成;教学探索

    一、结体与构成的概念辨析

    (一)关于结体

    本文所指的结体,是传统书法三要素之一,也称结字,结体的过程是由点线构成笔画,笔画构成字形。结体一词大致有着如下几种含义:一是有笔画组成的含义,如《佩文韵府》中谈到笔画——“书苑字,有难结体者,或因笔画少而增添,或因笔画多而减省”; 二是有字形间架之意,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怀令《李超墓志》,骨血奇峻,结撰精丽,变化无端,兼备方圆,与《张猛龙》皆为结体无上上品也”;三是包含字势之意,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作书从平正一路作基,则结体深稳,不致流于空滑”。

    可见结体作为中国书法技法层面的一个术语,指每个字笔画安排、间架结构、字形字势,具有特定的组合方式和审美原则,包含了结体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是书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端,这其中暗含的“构成性特征”为中国传统艺术语言独特性的呈现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关于构成

    构成的概念由来,要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这一时期,从具象的形态中获取造型元素的方法被摒弃,主张以抽象的表现形式代替传统的写实风格。之后这一观念由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新造型主义进行演变与改革。19世纪20年代,包豪斯设计学院确立了构成在设计领域的影响力,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美学观念,并把构成艺术观念带入了基础教育当中。

    《构成艺术产生探源》一文指出:“简单地说,‘构成即为‘组装‘组合‘拼凑之意。构成艺术中,点、线、面是造型的基本要素,其构成关系是构成艺术的基础。如何在形式美法则的基础上,处理形态与形象之间的关系,构成新的符合人的主观意愿的形态,即是构成艺术的主旨;构成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形式的结构美。”

    (三)结体与构成的辩证关系

    在艺术发展的过程里,西方构成艺术和中国书法结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阵营,衍生出了各自对于构成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西方构成艺术中的“构成性”偏重于理性分析,建立在科学美学的基础上,用简洁的几何元素反映现实所见的复杂事物,通过抽象思维对其进行分解、提炼、重构,形成新的具有单纯形式感、逻辑性、条理性的视觉形象。中国书法结体中所包含的“构成性”是偶发性的,源于書家通过一种线性艺术表达对自然与生活的感知,着重于感性分析,加入了主观意识。

    构成艺术与书法结体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以其各自的视角去观察、认识和分析外在世界的形式规律,并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运用基本元素进行精炼、再现,形成新的视觉形态。二者建立联系的可能性,就在于有类似的构成特征存在于构成艺术的基本要素和中国书法结体方式这二者之中。宗白华在《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写到:“一笔而具八法,形成一字,一字就像一座建筑,有栋梁椽柱,有间架结构。西方美学从希腊的庙堂抽象出美的规律来,如均衡、比例、对称、和谐、层次、节奏等等,至今成为西方美学里美的形式的基本范畴,是西方美学首要加以分析研究的。我们从古人论书法的结构美里也可以得到若干中国美学的范畴,这就可以拿来和西方美学里的范畴作比较研究,观其异同,以丰富世界的美学内容。”可见结体与构成两个基本概念抽离、对比不是无本之木,结体与构成既有类似之处,也有一些差异,要深入理解和认识这二者的异同。

    二、结体中构成性特征的体现

    (一)笔画结构与点、线、面

    点、线、面是构成的基本元素。认识和理解艺术形式的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对这些抽象的基本元素进行认知和分析。在书法结体中,基本笔画构成了偏旁部首,这些“零件”再构成完整的字形。

    在构成中,我们通常认为点的外形近似一个圆,作为一种“不可捉摸的实体”在几何学中存在;而在书法结体中,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具有实际用途和内在意义的结体单元,这个笔画只是一个相对的圆形,在不同的书体当中有不同的形态。

    点的运动轨迹所形成的图像,被称之为线。书法结体最基本的表现元素即是线,线作为笔画的中心线起到结构的作用,也可以作为笔画形状的分界来构成笔画的外形。汉字中的笔画基本都可以简略归类为线的造型,并且可以利用构成中对线的分类方法,分为直线、曲线、折线等。结体中的某些类型,也类似于构成中对于线的相互关系的归类方式,像“二”“三”“王”这样的结体,就类似于一组横向直线的集合,“山”“川”“州”就类似于纵向线条的集合方式,而类似于斜向线条集合的则有“众”“会”“形”等汉字。

    在书法结体中,面可以是由任意笔画的放大、线条的加粗而形成,也可以是由不同笔画搭建的空间。面的形态在结字中是相对重要的,因为其在图形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大,比单个的点、线笔画的表达性要更为丰富,在表现整体性时占据主导地位。

    (二)字形模块与基本型

    基本型的概念来自于构成艺术当中,对类似的形象进行关联或者组合构成时,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形象称为基本型。基本型主要由基础造型元素点、线、面构成,是最终构成图形的基本单位。书法结体的过程本身也类似于一个以简练线条进行组合的过程,这里我们以汉字的整字为构图空间界定来分析书法结体的构成性。

    在汉字简单的笔画和复杂的完整字形之间,还有一个显得较为简单的中间层面,就是汉字字形的模块化部分,每一个部分由数个笔画组成,这些构建在结体中反复出现,以不同的组合方式被应用到不同的结体形态当中。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偏旁部首,笔者称之为字形模块,它们是书法结体中可以替换的构件,可以用在不同的结体单元中,在从古至今不息的变幻中一直维持汉字结体的演进和延续。

    (三)字势动势与空间张力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描述过一种“不动之动”:“‘运动所代表的内容,有时候还可以描述一种与传统运动截然不同的状态,对于这种在不动物体之中的动,我们还可以在希腊雕塑的衣服褶皱中和巴洛克建筑正面的旋涡装饰中见到,这种不动之动,是艺术品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书法结体中,字势由行笔带来,西晋杨泉《草书赋》有云:“字要妙而有好,势奇绮而分驰。”一个“驰”字表达了 “运动性”,显然字势中不会出现真实的运动,字势是一种具有“倾向性张力的”不动式样。在结体方法中,奇正与变化两个关隘,正是阿恩海姆“不动之动”的观照之处。

    按照视知觉的观点,从静态的事物中也可以感知到强烈的运动,这些自然事物的形状多半是物理作用留下的痕迹,类似的观点在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也有提及:“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屈折如钢钩,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驰骤。”体现了结体张力所模拟的“自然力”。

    三、融合结体与构成的教学实践

    (一)循序渐进的临写练习

    书法课程教学实践的首要环节就是临摹碑帖,临帖是为了掌握毛笔书写的一般规律与基本方法,我们将训练的内容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础书写知识的掌握,在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观察掌握执笔姿势、悬腕姿势、运笔动作,在练习中采用徒手操运(不执笔)的方法,避免初次书写的紧张感,着重感受书写动作;第二个阶段是进行各种线条练习和书写动作训练,将徒手操运的动作落实到纸上,进行中锋横竖线、中锋弧线、提按、折笔、转笔练习,同时穿插出峰、藏锋、侧锋等控制笔尖的练习,并进一步拓展到不同书体的基本笔画书写,使学生掌握毛笔的控制,熟悉笔、墨、纸的性能;第三个阶段,在了解书体演变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字帖,進行单字临摹练习,要求既要关注临摹的准确性,也要对结体与构成的关系进行观察,逐步进行创新探索。

    (二)富有新意的实践探索

    临摹的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阶段性的练习,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有四个模块可以灵活安排:一是抽象构成,为单字结体制作块面和线条模型,改变对书法结体的感受方式;二是元素构成,将几种独立的笔画作为构成元素组织图形,感受结体与构成的交互关系;三是二次构成,将完整的书法作品进行解构,作为构成元素出现在新的作品中或是对作品进行空间遮挡;四是现代构成,融合现代构成艺术的特点,用一个独立的笔画完成作品,也可以在书写的边界和方向性上做出尝试,还可以将墨色与书写材料进行处理再进行创作。教学实践的三个阶段和四个模块都围绕着结体与构成展开,互为依托互相影响,不同的观察角度叠加在一起,帮助学生体会笔墨意趣,了解形式美感,使学生的学习感受更加丰富,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四、教学探索的总结思考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书法教学在三个阶段四个模块的教学实践,是融合了结体与构成的教学探索,二者是逐步递进、交互共融的关系。针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我们应该制定灵活的标准,临摹的准确性不是唯一要求,一次两次的笔墨游戏并不能建立完善的书写体系,对于传统艺术的了解与学习应该是长期的,随着认识的积累、理解的深入,又会产生新的感受,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书法教学实践中使学生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眼光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2]康定斯基.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3]邱振中.中国书法:167个练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杰,刘春雷.构成艺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张彦远.艺术文献集成:法书要录[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