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文是“教”出来的

    洪劬颉

    非常感谢《新作文》杂志,在2001年创刊《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时,连续发表了我的关于“智慧作文”的一系列探索论文,其中“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是我在作文教学中倡导的核心理念。智慧作文是我一直研究的项目,20多年来,我越来越坚定地呼吁:我们要始终坚信,好作文是“教”出? ? 来的!

    很多教师都不相信“好作文是教出来的”,为什么呢?一是“不愿”。或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本身就高,自以为是自己的天赋使然,与老师无关或关系甚少;或是听信了所谓专家说的,“好作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写出来的。二是“不会”。曾经相信好作文是教出来的,后来教来教去,效果比较差:教的还不如“不教”,所以,也就不会相信了。三是“不能”。因为难,几乎不上作文课,作文教与不教一个样,写与不写一个样,练与不练一个样。诚然,我也相信:班上前五名的好学生,你教不来;班上后五名的学生,你也可能教不好,但是对于剩下的绝大多数,我们要相信,教师好的写作指导,不仅是需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一、教师的“教”,要真切解决学生“学”的? ?问题

    所有的成長,都会有一两个“关键性事件”。我之所以坚信好作文是“教”出来的,是因为我的“教”曾被家长狠狠地、极端无理地质疑过。约翰·肖尔斯曾经说过:“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有成绩,不一定有发言权;没有成绩,肯定没有发言权。我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将之作为我从教生涯中的一条铁律。我从不反对应试,但坚决反对应试教育。一切的所谓教学改革都不能以牺牲学生的成绩为代价,更不能以增加学生的负担和牺牲教师的健康为代价。

    我首先梳理了语文教学的几个突破口:最能提高学生分数的,不是默写,不是字词,不是现代文阅读,不是文言文阅读,不是诗歌鉴赏,而是作文。我反对语文教师对默写和字词进行低效、反复甚至无聊的练习,更反对中午时分把学生叫到办公室里以辅导的名义让学生再次进行名句默写和字词订正。一切的默写、一切的字词、一切的现代文阅读、一切的文言文阅读、一切的诗歌鉴赏,都是可以指向作文的,甚至连作文题目里的素材,也是可以指向下一次的写作的。比如,诗歌鉴赏,进行“想象性还原”,把读诗的“我”、写诗的“我”和诗中的“我”带进诗歌,就会构成一个完整的诗歌场景,从而成为写作的最佳素材。

    我找了学生来座谈,问学生,对我的作文教学课堂有什么意见?有什么建议?我们在作文教学上还可以做哪些努力?学生说了几件事情,我至今记得:一个是每周作文课,这个以前从来没有过;二是学生写一篇,我也跟着写一篇,事实上我没有完全做到,但是我也写了很多年的“下水作文”;三是教会了我们如何改作文。

    二、“教”,要从根子上找到解决学生“怕”写的方法

    我一直在问自己:摘抄本,有用吗?

    真正对学生有用的素材,必然要做到8个字:“倒背如流,能够默写”。如果做不到这8个字,那么不仅没用,反而会害了学生。而且,摘抄本,几乎是学生的负担和文字“缧绁”。如何将学生的习作素材积累和练字结合起来?于是便有了“经典语文:60秒的语文人生”。

    教师批改作文,有用吗?学生的作文是老师“改”出来的吗?如果真的是老师“改”出来的,那么,我们学生的作文必然会在老师的“改”下,越“改”越好。事实上,学生几乎认不得老师批语的字,如同病人看不懂医生的处方一样。经常有名师在宣传自己的作文教改经验时,说学生写了800字的作文,他的评语写了还不止800字。君不见,几乎没有学生捧着教师的批语来跟老师讨论作文修改的问题;即便老师的“改”真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学生十多年的作文写下来,应该是越写越好才对,但事实上,写作却成为学生越来越怕的事。好作文,不是老师“改”出来的,而是学生“改”出来的,教师在学生“改”作文的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是一件技术含量高的事情,需要我们好好斟酌。多年的实践,终于总结成为“一文多改:让真格发生”。

    教师的大作文和小作文,分开来,对吗?“语段训练”是有必要的,文章是由段落构成的,段落是由句子构成的。将学生的写作训练分为“满篇”的“大作文”和“局部”的“小作文”不是一种好的分法。无论是“大作文”还是“小作文”都要解决“为谁而写”的问题,“言为心声”,不可作无病呻吟语。那时候,很多专家把作文分为“应试写作”和“自由写作”,我觉得这种分法存在着极大的认识论错误,哪里有什么自由写作写得好,而无法写好应试作文的呢?即使真的有这种情况,那也是需要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写作,本来就是一件事情,切不可人为地分为两张皮的,要把“应试写作”和“自由写作”合二为一,让学生们既能写好“自由写作”,更可以在“应试写作”中拔得? ? ? ? 头筹。

    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只有在“写”中,才能悟出“写”的道理。于是,我取消了所谓的“大作文”“小作文”和“应试写作”“自由写作”等,取而代之的是命题作文和不命题写作。即使是命题作文,也不走寻常路。《梅子黄时雨》《我最想生活的时代》《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堕落的》《虽不能至心却向往之》……不命题作文,可长可短,率性而为,随便一笔,创新求彩。事实上,不命题作文让学生找到了宣泄的突破口,有以“副作用”写了许多篇的,有以“《红楼梦》人物”逐一点评的,有以“同桌”“语文老师”写尽同桌之间、师生之间的逸闻趣事的……然而,学生终究是“怕”作文的。中国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我的学生,概莫能外。然而,我们怎么让学生从心底消除“怕”写的心理?首先要从学生在哪里“怕”、为什么“怕”、怎么“怕”入手,只有深入到了学生写作的心理层面,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也才能真正从根子上找到解决学生“怕”写的方法。

    “像说话一样写作文”,是我跟高中生的一个提法。每个人都有说话的冲动。我跟学生强调三点:第一,不管是口头表达重于书面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重于口头表达,最重要的是两者背后的“思维表达”。你想什么,决定了你说什么、写什么,你怎么想,决定了你怎么说和怎么写。第二,围绕一个问题、话题、概念,能流畅、有层次、有自己想法地表达3分钟,也要能表达30分钟;能把3分钟的话扩展成30分钟,更要能把30分钟的话压缩在3分钟之内;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读者意识”,不管你说什么、怎么说,写什么;怎么写,最关键的是,要你的听众、你的读者能够愿意听,乐意听,听了还想听。

    “像说话一样写作文”,说话要让人听清楚。想要对方听清楚,前提是自己说清楚;想要自己说清楚,前提是自己想清楚。写作文也如此,想要读者看清楚,前提是自己写清楚;想要自己写清楚,前提是自己想清楚。所以,智慧作文的重中之重是“思维建模”,建立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常规思路。

    “像说话一样写作文”,要说别人能信服的话。要别人信服,首先要自己相信。要写自己相信的,既有道理上的相信,也相信能够指导自己的实践;不能写连自己都不相信的,否则,就是假话、大话、空话。要别人信服,还需要找到“自己的句子”,用“自己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为了“不教”,我们首先要先“教好”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的,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孟子所说的是教育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即“不屑之教”“不教亦教”。

    迈入杏坛,一旦热情褪去,往往就会发现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这种问题,在当时的教学传统中是不能作为问题的。更为可悲的是,年轻教师几乎也被要求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所有与此不一样的教学方法都被视为异端,在某些重要的场合非要将这些出头之椽尽数削去。我的发现是:我们所教的“语文”,既不姓“语”,更不姓“文”,原因就一条,我们的学生口头表达很差,几乎无人能流畅地说一段话,更差的是写作能力,一个班54位学生,写出的作文能让我“悦”读的不足一二,不是占比10%~20%,而是只有1~2位甚至不及。令我更为恼火的是,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但无论是我自己听课,还是上课,都会发现几位学生在睡觉,几位学生在做其他作业,几位学生在看日本“动漫”……当然,也会发现只有几位在情愿或不情愿地跟在老师后面“听讲”,总之,教师在以无法吸引学生的方式努力地? “教”着。

    发现问题,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哪怕一己之力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只要为之而努力,肯定会有“蝴蝶效应”,撕开一条缝,让微光进入。学习语文要在“语”和“文”上下功夫。怎么下功夫?“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该让学生说的一定要让学生说,学生能够流畅地说一段话,能够有负责任的自己的想法,就能够写好作文。

    于是,在1997年国庆节假期结束,我开始了第一步的教学改革:每周写两篇周记,一篇是命题的,一篇是不命题的;每节语文课要“五分钟演讲”,从“说说我自己”开始。第一篇布置的周记作文是《门》,这个题目不是我的原创,而是我负笈求学于南师大,何永康先生布置我们写的作文题。我本身也很喜欢这样的作文题,自己曾经也写过被大学老师当作范文的文章。我想说的是,我在卫欣同学写的作文后面写下一句评语:“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这句话成为我写作教学的最核心的理念,探索实践了十余年,至今仍在研究。在十多年的研究中,我越发坚定要构建以“表达”为中心的语文学习体系,首先要表达“自己的智慧”,还要有“智慧地表达”。批阅学生周记的过程,可以用当时流行的一句歌词“痛并快乐着”来形容。既为学生“文不加点”“不刊之论”的表述而“不忍卒读”(三个成语运用都是错误的,而这样的错误在学生作文中比比皆是),也为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而痛,大概带来的唯一乐趣是学生在自由写作中往往会跟我真心说话,有赞成我的,说我好的,也有小心翼翼地指出我工作跟其他老师不一样的地方,而建议我改进的。

    “教亦多术”,道尽了教育的玄妙和奥妙。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而我想说的是,为了“不教”,我们首先要先“教好”。

    四、好的“教”,是让学生有信心写出下一篇

    事实上,我从一登上讲台,就开始练习写作下水文了。为什么要写作下水作文,还要从我工作后的第一个期中考试作文讲评说起。

    1997年11月下旬,期中考试考的是议论文,因为种种原因,或许是要给甫入高一的新生一个下马威,或许是高一学生根本还不谙于议论分析,反正,全年级作文均分都不及格。那时候,升格作文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办法,我也是跟着师父们这么学习和运用的。

    我特地跟蒋南云同学说了一下,我要用她的作文,她也愉快地答应了。于是,上课时,我就倚着她的桌子角,读她的作文。“啪”的一下,我环顾四周,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继续读;“啪”的又一声,我低头一看,蒋南云的笔记本上有了两滴大大的眼泪水,有一滩已经漹开来了。

    我一看,这不行,再读下去,会出问题的。起码,彻底伤透了孩子的心。我说,洪老师觉得这么读下去,大家听得很费力,到时候改起来,也很吃力,待我今晚誊抄到投影片上。我们剩下的时间,就来谈谈议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学会去分析。

    一堂课让学生来谈问题,来找原因,本身就是“学会分析”的过程。课后,我当然是不能把蒋南云的作文简单誊抄下来的,那怎么办呢?我把两个班作文18分±1(17—19分)、使用较多的例子、采取“三段论”结构的三类文章进行分析,用“三段论”的结构、用滥了也没用好的例子、这篇用一段那篇摘一句“凑”成了一篇800字的议论文,你看这个议论文,混在学生作文中很难以判断是谁? ? ? ?写的。

    第二天的课无疑是很精彩的,而且效果也很好,气氛很热闹。有一个男生举手问:洪老师,这不是我的作文吗?怎么跟你的作文是一样的啊?我有模有样地把他的作文拿来一比照,就例子一样,这又为我们剖析“陈词滥调的例子”提供了鲜活的教学素材。

    这是我第一次写“下水作文”。后来,我逐渐养成了在学生写作文时,我也写一篇的习惯。甚至有时候监考时,学生一边做题目,我也一边写作文,夹在学生试卷中,统一批改好多次的作文都曾被当作优秀作文来处理的呢!

    从这次把“教学事故”转变为“教学故事”的惊天逆转中,我悟到了一个写作教育的真谛:好的作文指导是要让孩子有信心去写出下一篇作文。接下来,最好的作文指导是让学生欢天喜地地去写下一篇。作文指导的底线是:学生还能写出下? ?一篇。

    五、好的“教”,不只是“教”本身

    我们要始终坚信好作文是“教”出来的!

    “教”这个字,在造字之初,就特别值得琢磨。其字形演变为:(转自“象形字典”网站)

    在造字之初,“爻”“子”“攴(攵)”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爻”是万事万物不断变化之中的规律,“子”是小孩子,“攴(攵)”是什么意思呢?“攴”即“敲”,“敲”的本意,用一个东西不断敲打一个孩子,即让他掌握万事万物变化中的规律,这就是“教”的意思。在这一点上,也可以参看“学”的意思。

    教师的“教”,应该要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的“教”跟“攴(攵)”关系最大。“敲”跟“砸”区别在哪里呢?“砸”是不计后果,不计成本的;而“敲”是用恰当的角度、恰当的力度、恰当的方法,使他发生改变,改变成什么样子呢?改变成我想要他变成的样子。从这一点上来看,一切“攴”(“攵”)偏旁部首的字都含有这五层意思,如“學 ”(学)。

    作文教学的本质,不是文章学,而是教育学。如果我们把教学生写,只是理解为教给学生若干写作学知识的话,那肯定是教不好学生写作文的。好作文是“教”出来的,关键是要能让学生有“学”“写”之心,之念,之力。

    作文教学的可教与不可教,争论的焦点在于“知”与“写”谁更重要。教师在学生的思维混沌处轻轻一点,便会让他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而20多年下来,我围绕“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也建立起了一套还算管用的“智慧作文”的写作体? 系。

    (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