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城镇化时空格局分析

    郭家睿+吕可文

    

    

    关键词:黄河流域;城镇化;时空格局;经济区

    摘要: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是我国传统农耕区,横跨我国的东、中、西部,研究其城镇化时空格局,对于推动该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与全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搜集查找2010年和2014年108个地级市的城镇化率,利用ArcGIS与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其城镇化的进程、格局、原因,发现:近年来黄河流域城镇化发展较快,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但发展是不均衡的,由北部到东南部再到西南部,城镇化发展程度依次降低,一些经济发达城市、资源型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传统农区、边缘区域城镇化水平较低,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区域形成了城镇化水平的高值区域。根据目前黄河流域的城镇化发展时空格局,应重点建设中西部地区,尽快缩小黄河流域内各地区间的差距,有计划地、合理地开发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重视加工工业的发展,重点加强资源深加工,使区域综合经济能力得到提升,从资源優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带动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城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4月第18卷第2期郭家睿,等:黄河流域城镇化时空格局分析11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2012年城镇化率达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内需,而且能够促进就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李晓建等[1]认为,城镇化发展对城乡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王开泳等[2]认为,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吴传清等[3]认为,推动经济带城市群城镇化均衡发展的着力点在人口城镇化。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城镇化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黄河流域涉及我国四大经济区域[4]中的三个大区:东部沿海地区(河北、山东、北京和天津)、中部地区(河南和山西)和西部地区(宁夏、青海、内蒙、陕西和甘肃),横跨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城镇化类型多样,空间差异显著。该区域的大部分地区属于传统农区,城镇化进程有其自身特点,因此,本研究对于其他农区乃至全国具有借鉴意义。

    一、研究区域确定与概况

    1.研究区域确定

    本文界定黄河流域范围时是基于多方面考虑的,包括自然、经济与行政区划等因素。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至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青海、甘肃、山西、宁夏、内蒙古、陕西、四川、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综合经济和行政区划的因素,本文所划定的泛黄河流域包括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11个省、市、自治区(见表1)。这样划分的原因主要是基于黄河流域的自然范围与黄河文明、黄河文化的影响范围,并确保各省级行政辖区的完整性。河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以前就属于黄河流域的范围,自古就受黄河文明影响。明清以后,黄河流域政治中心北移,北京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其他的黄河流域腹地也受其影响,因此本文将京津冀地区划入所研究的范围。

    2.研究区域概况

    如表1所示,本文所研究的泛黄河流域包括11个省、市、自治区,下辖108个市地级行政区(市、州、盟)。黄河流域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发源地,历史源远流长,宋元以前,黄河流域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宋元至今,由于自然压力和人口迁移,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但黄河流域依然是重要的经济中心。截至2014年,本文所研究区域的总面积达332.4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34.5%;流域内共有耕地2.44亿亩,农村人均耕地3.5亩,约为全国农村人均耕地的14倍;总人口44041.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37%;高速公路密集,拥有北京、太原、石家庄、郑州、济南、兰州、徐州等重要交通枢纽。诸多重要的交通枢纽都与黄河流域有密切的联系,我国的京九、京广、京沪与陇海等多条重要的铁路干线都经过黄河区域。黄河流域诸多省会城市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青岛港、天津港、唐山港、日照港和营口港均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我国对外开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平顶山市、鄂尔多斯市、大同市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区,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能源基地;北京市、西安市、洛阳市、开封市、郑州市、安阳市、大同市都是我国历史文化积累深厚的文明古都。二、研究数据、方法和理论

    1.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了2010年和2014年的数据,因

    为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2014年的数据基本能反映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末年情况。数据来源为2010、2014年相关各省的统计年鉴,参考了2010、2014年各市城镇发展的统计公报,以使数据更加准确。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黄河流域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本文采用黄河流域各市总人口数量、各市城镇人口数量、各市城镇化率三个指标来衡量黄河流域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各省总人口是指每个省的人口总量,包括城镇人口与农业人口,城镇化率则是各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本文运用ArcGIS 10.2软件中ArcMap 组件的空间分析能力,将Excle表格里面黄河流域各个地级市的城镇化率与Arcmap中各地级市属性表连接起来,再利用其强大的符号系统将两个年份的黄河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以空间的形式表示出来,如图1、图2所示。有了直观的空间图形,然后再对各年份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2.城市发展进程S曲线论

    由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的城市发展进程曲线即“诺瑟姆曲线”,是世界城市化进程公理性曲线。诺瑟姆潜心研究了世界各国的城镇化发展所经历的过程,把城镇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城镇化进程有各自不同的特点[5]。在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工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区域获得工作的机会非常少,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无法为工业发展提供较多的劳动力,所以要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让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到30%。这表明城镇化进程才刚刚开始。中期阶段的判断标准是城镇化水平为30%~70%。该阶段由于工业基础已显著增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发展促进了大批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城镇人口比重在几十年内突破50%上升到70%。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则为后期阶段的判断标准,这个阶段城镇化发展进入了成熟期,农村人口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不断下降。为了维持一定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移趋于停止,最后稳定在10%左右。后期的城市化策略不再追求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发展的重心是劳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城市逐渐成熟化并处于稳定阶段,现代化城市已基本形成。

    三、黄河流域城镇化进程与时空格局1.黄河流域城镇化进程

    2010年黄河流域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3人,高于每平方公里134人的全国平均值。其中,城镇人口4543万人,城镇化率为400%,处于城市发展进程的中期阶段,比全国平均值44.1%略低。2014年,黄河流域的城镇化率与全国城镇化率的差距有所缩小,如东部的山东省为53.75%、中部的河南省为452%、西部的青海省为48.73%,而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6.77%。2010—2014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地区城镇化发展综合水平逐年提升,且呈现下游高于中游、中游高于上游的梯度格局,其空间差异在峰谷波动中有所扩大;黄河经济带城市群地区城镇化的四大子系统发展存在显著的动态演变特征。由于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欠发达地区与下游发达地區的差距明显。2014年,黄河流域东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其城镇化基本进入中后期阶段;内蒙古和中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进入城镇化中后期;西南部地区在2010年之后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其人口较少且受当地条件限制,目前基本处于城镇化中期。

    2.黄河流域城镇化时空格局

    黄河流域东部交通便利且经济较为发达,2010年城镇化率为65.26%,2014年城镇化率为69.96%。东部的城镇化较黄河流域的中部与西部发展速度快,而西部属于我国偏远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交通不便且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东部地区如山东省,大部分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较为发达;而中部地区2010年城镇化率为43.78%,2014年为5503%,如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耕区,农村和农业人口比重较高,城市化进程缓慢;黄河流域西部2010年城镇化率为43.93%,2014年为53%,如青海省各州县属于偏远地区,且由于其特殊的气候条件,人口稀少,所以城镇化进程一直发展缓慢。由图1可见,东部与中部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上高于西部,西部的城镇化较为落后,但是从图2来看,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却高于东部和中部。虽然黄河流域各部分的城镇化率有差异,但是这种东西部不平衡的格局有缩小的趋势,且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还在增长,这对于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黄河流域为我国的传统农耕区,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来说,农村人口比重较高,缺乏强大的经济增长核心区,尽管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原城市群、济南城市圈与关中城市群,但是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渤海湾三大国家级经济增长极相比,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城市建设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3.基于地市单元的黄河流域城镇化时空格局

    以108个地级市为基本单元,分析图1可以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相对较快,如青岛、北京、天津、太原、兰州、乌海等。乌海市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新兴工业城市,北京、天津、唐山为京津唐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水平高,城镇化水平也高,在50%左右,处于“诺瑟姆曲线”城镇化中期阶段,且城镇化率的最高点就产生在这几大城市中。邯郸市和大同市的煤炭资源丰富,经济发展以资源开发为主,所以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高。黄河流域城镇化水平低的部分则出现在西南部,如玉树州、果洛州、海西州、海南州,城镇化率普遍处于25%左右,这些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影响了其城镇化的发展。总体来说,东南部地区的城镇化率较高,且连成一片,尤其是中部、东部与南部地区。青海省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城镇化率相对于黄河流域的其他省市要低,只有西宁、银川等相对较大的省会城市的城镇化率明显比其周围地区要高。

    图2展示了2014年黄河流域城镇化格局,总体来说,黄河流域的城镇化率较2010年已有所提升,并且除了西南部外,其整体城镇化差异逐渐缩小,但是黄河流域横跨东中西三个区域,仍存在着较大的地域空间差异。如属于传统农业区的河南省,城镇化率在35%~45%,按照S曲线论,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前期,并且从2010年至2014年,中原地区的城镇化率并没有较大的改变。黄河流域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区域。东北部地区与东南部地区几乎连成片状,西南部形成一片,城镇化率普遍较低。无论是2010年还是2014年,黄河流域城镇化率最高地区都出现在包头、北京、天津、太原、兰州、乌海等城市,并且最低地区也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动。

    4.黄河流域城镇化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2010—2014年,黄河流域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稳步发展,且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变化最显著的要数黄河流域的西南、西北地区,由初级水平进入了中级水平。2010—2014年,经济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迁移,在这四年间,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增长了4.7%,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增长了8.43%,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增长了10%。可见,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增长最为缓慢,而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增长最快。内蒙古、青海、甘肃等省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经济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的主要原因。北部地区在三个地区中发展最为突出,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如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黄河流域属于中国早期农业经济开发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有:上游的宁蒙河套平原、中游的汾河盆地与下游的引黄灌溉区等。这些地区农业人口比重较高,经济发展缓慢,故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的城镇化进程,对于全国的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工业化一样,城镇化也是一个国家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发达的必由之路,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条件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城镇化也可极大地促进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东西部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的存在,导致了黄河流域地区间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很大差别,所以缩小地区之间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势在必行。

    四、结论与启示

    1.主要结论

    黄河流域城镇化发展格局的明显特征是不均衡。黄河流域包括东、中、西三大部分,这三大部分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且人口数量差异较大,由北部到东南部再到西南部,城镇化发展程度依次降低;经济发达的城市、资源型城市、交通便利的城市、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城镇化发展较为迅速,传统农区、边缘区域的城镇化水平较低,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区域形成了城镇化水平的高值区域。

    2.政策启示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进入21世纪以来,城镇化越来越受到民众和中国高层的重视[6]。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扩大内需[7]、缓解产能过剩和建设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8]。黄河流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根据目前黄河流域的城镇化发展时空格局,应重点建设中西部地区,尽快缩小黄河流域内各地区间的差距,有计划地、合理地开发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重视加工工业的发展,重点加强资源深加工,使区域综合经济能力得到提升,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带动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城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参考文献:[1]李晓建,佘丽敏,王凯圣.2000年以来山东省县域城镇化空间格局研究[J].中国科学院,2000(3):4.

    [2]王开泳,陈田,董玛.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空间格局[J].中国科学院,2008(8):1.

    [3]吴传清,万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格局与驱动机制研究——基于九大城市群2004—2013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44.

    [4]胡伟,张玉杰.中国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5(7):106.

    [5]陳明星,叶超,周义.城市化速度曲线及其政策启示——对诺瑟姆曲线的讨论与发展[J].地理研究,2011 (8):12.

    [6]王格芳.科学发展观下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7]马晓河,胡拥军.中国城镇化的若干重大问题与未来总体战略构想[J].农业经济问题,2010(11):50.

    [8]王本兵.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