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篇带一本,构建延展式学习模型

    董翱

    

    

    

    【摘? ?要】解读《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时,可以将这篇课文和原著链接起来,以此感受这个童话故事的奇妙,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做好铺垫。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奇妙,实现“篇”“本”联读,深入体会人物形象,品味和积累文本语言,最终能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

    【关键词】联读;整本书;童话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奇妙的童话”,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二是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如何通过《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这篇课文来落实单元的整体目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以“篇”链“本”,解读奇妙

    课文节选自长篇童话《宝葫芦的秘密》一书,文章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先介绍了主人公的名字叫王葆,是一个爱听故事的少先队员,然后向我们讲述了他小时候总是缠着奶奶讲故事,听了很多关于宝葫芦的神奇故事,以至于长大后每每遇到不顺时,也常常幻想能得到一个无所不能的宝葫芦。

    这篇课文的奇妙之处,主要体现在奶奶讲的四个宝葫芦的故事上:故事中的四个人得到宝葫芦的方式很奇妙,有撞见神仙的,有游到龙宫的,有肯换衣服的,还有掘地掘出来的;故事中得到的宝葫芦的法力也很奇妙,要什么有什么,四个人全都过上了好日子。不过,课文仅仅节选了《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的第一章,王葆的宝葫芦还未正式出场,故事的情节还没有真正展开,王葆的形象也还非常模糊。

    解读文本时可以将这篇课文和整本书链接起来,以此感受这个童话故事的奇妙,并为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做好铺垫。

    (一)统一而又变化的奇妙语言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课文中,对于张三、李四得到宝葫芦后的那种幸福劲儿是这样描写的。

    张三想:“我要吃水蜜桃。”立刻就有一盘水蜜桃。李四希望有一条大花狗,马上就冒出了那么一条——冲着他摇尾巴,舔他的手。

    在语言表达上,这两处描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先讲“要什么”(提出愿望),然后再讲“有什么”(实现愿望),中间用一个表示速度很快的词语相连接,用来凸显宝葫芦的奇妙。如果将目光从这篇课文扩大到这本书后面的章节上,这样统一的语言结构就更明显了。比如书中第六章、第十九章中的这些语句——

    思路刚刚一展开,地下就忽然冒出了一个纸包——油汪汪的。打开一看:熏鱼!

    “可是我还得画一张地图……”我刚这么一打算,就有一幅地图摊在我面前,我自己绝画不了这么好。

    “来,给我几片桐木片!”我这时候已经计划好了一件事,就向宝葫芦发布命令。不消说,话还没有落声,就来了一迭桐木片。

    我瞧瞧那许多盆名贵的花草,想要给它们浇点儿水——那些盆里立刻就水渌渌的了,连枝儿叶儿都好像淋过了雨似的。

    将这些语句放在一起比较之后,又可以发现它们的语言在统一之中还富有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虽然每次提出的愿望各不相同,可无论什么愿望,宝葫芦总能实现。这种变化还表现在联结“要什么”和“有什么”之间的词语有“立刻”“马上”“话还没落声”“刚刚”“一……就……”“忽然”等等,意思都表示速度很快,但却很少雷同,而且出现的位置也富有变化。对课文和整本书中这些语言进行联读,有助于学生通过宝葫芦的奇妙来体会这个童话故事的奇妙,也有助于学生积累张天翼个性化的语言,并迁移运用到创编故事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

    (二)合理而又意外的奇妙情节

    《宝葫芦的秘密》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童话作品,堪称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传世之作”。整本书多次采用前后呼应的手法,讲述了得到幻想已久的寶葫芦后王葆的生活出现的种种奇妙变化。

    当写到宝葫芦给王葆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要什么有什么”的惯常思维上,而是进一步用“有什么烦什么”来制造冲突,形成张力。比如王葆进行数学考试:王葆卷子上一下子写满了答案——苏鸣凤的卷子一下子不见了——王葆卷子上的字一点也不像自己的——刘老师要对比两个人的笔迹——同学们纷纷议论这件不可思议的事——刘老师要王葆说明一下……“要什么有什么”和“有什么烦什么”让故事的情节既合理又意外。这样的情节,既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产生阅读疑惑,又能让学生在合理而又大胆的想象中,深切感受到童话的无穷魅力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同时,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独特的情节图式,也有助于落实“创编故事”这个语文要素。

    二、围绕奇妙,“篇”“本”联读

    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并且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是本单元需要训练和落实的语文要素。从文本特点和四年级学生阅读、学习童话故事的特点出发,笔者用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将《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这篇课文和整本书进行联读。

    【第1课时】

    1.联读封面,激发阅读兴趣

    联读整本书的封面,了解课文的作者、主人公以及腰封上的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2.联读课文,初识王葆形象

    默读节选的课文,完成人物形象思维导图,初步认识王葆这个主人公的形象,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联读插图,探究幻想原因

    联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中的插图,聚焦奶奶给王葆讲故事的画面,借助表格梳理出奶奶讲的四个宝葫芦的故事,并联系对王葆的初步认识,思考探究他幻想得到宝葫芦的原因。

    【第2课时】

    1.联读目录,感受奇妙语言

    联读整本书的目录,在课文和第三章节选内容的比较中,思考王葆的宝葫芦是否和奶奶故事里的宝葫芦一样奇妙。分享时,发现文本奇妙想象背后的奇妙语言,进行语言的感悟和积累,为创编故事做好准备。

    2.联读片段,创编奇妙情节

    联读书中第十七章和第三十二章两个精彩片段,开展“宝物大揭秘”“依样‘话葫芦”“鉴宝达人秀”三个语文联读活动,尝试自主创编奇妙的情节,同时在辩论中形成对宝葫芦这个童话形象的初步认识。

    联读导学过程如下——

    有了这样一个奇妙的宝葫芦,当王葆再次面对算术题,再次和同学比赛下棋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我们来猜一猜。猜的時候,你可以试着用上那些表示速度很快的词语。

    ◎联读活动一:宝物大揭秘

    (1)书里写的是不是和我们猜测的一样呢?这个宝葫芦又有哪些秘密呢?我们一起来揭开宝葫芦的秘密。请默读书中的这两个片段,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和你猜测的一样?哪些地方和你猜测的不一样?

    (2)同学们,我们把猜中的和没猜中的都理了出来,其实就是把这两个片段的情节给梳理了出来。看看这些情节,你有什么发现?

    (3)同学们真会读书,读着读着,不仅揭开了宝葫芦的秘密,还揭开了故事情节上的大秘密。张天翼为什么要用这样反转的情节来写呢?

    ◎联读活动二:依样“话”葫芦

    (1)接下来,让我们也学着用这种方法,依样“话”葫芦。

    (2)请你选择一个奶奶讲的故事,展开想象,创编新的故事情节。

    (3)我们来交流一下,比比谁的情节更奇妙。

    (4)同学们创编的这些情节可真奇妙。现在请你们看着自己的情节图,挑一个连起来讲一讲你创编的故事。

    ◎联读活动三:鉴宝达人秀

    我们揭开了宝葫芦的秘密,也依样“话”了葫芦。现在,你们觉得王葆得到的到底是不是一个宝葫芦呢?让我们进入“鉴宝达人秀”,请你们发表一下自己的“鉴宝点评”。

    3.联读书签,发现童话美好

    教师出示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宝葫芦的秘密》,让学生感受这本书的文化魅力。接着,师生共同欣赏书签里摘录的经典语句,引发学生思考: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王葆后来有哪些变化呢?张天翼想借这个宝葫芦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鼓励学生课后完整地阅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在读书交流会上继续交流自己对宝葫芦、王葆这两个童话形象的新理解。

    (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常溪小学3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