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藏族《格言诗》对比研究

    李钟霖

    《论语》是一部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极为深远和持久影响的中华民族文化典籍之一,它成书的年代,各家说法不一,但据撰定《论语》的孔丘弟子及再传弟子的生卒年代推断,《论语》成书当在公元前五世纪末叶,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两千五百多年来,凡读书人无不研读《论语》,其中的经典语句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是耳熟能详,尊其为修身养性的真理,处世为人的良策,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

    藏族格言诗是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格言诗著作繁多,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宗教、伦理等学科领域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藏族格言诗在藏族文学宝库中储存量极为丰富,但颇具名望的大家当属“格言诗王”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后人称赞他的《萨迦格言》为“百科全书”,《格丹格言》作者索南扎巴赋诗赞道,“智者王贡噶坚赞,区分智者与愚顽,撰写《格言诗宝藏》,犹如吴天世间眼(藏文藻词,太阳的异名,笔者注。)”《水树格言》作者贡塘·丹贝卓美评价道:“著名的宝贝绳儿,把汉藏大地紧系,不朽的萨迦格言,把人生道路指点。”

    众所周知,《论语》和藏族哲理格言诗,对汉藏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当我们在潜心研读《论语》和《萨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树格言》、《国王修身论》等各家藏族格言诗作时,发现汉藏古圣先贤们对当时政治、经济、教育、哲学、伦理等方面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经过全面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相近或相同的看法和改良主张,对推动历史的发展和改变社会伦理道德作出了贡献。

    一、《论语》语录和《格言诗》言论对比

    (l)论为政之道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1

    常施仁政的君王,很容易拥有属民:莲花盛开的湖泊,水鸭自愿来聚集。——《萨迦格言》233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①,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为政篇》19

    国王用人慎审察,能否重任委予他,全面考察严区分,胡乱用人害国家。国王知此用人道,权力交给真君子,邪恶坏人都不用,为国为民应如是。——《国王修身论》第5章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6

    贤明恩慈的人主,若关怀扶持百姓,好人们兴高采烈,坏人也弃暗投明。——《国王修身论》第5章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篇》19

    君主具有贤良德,那他治下的百姓,就会自觉杜绝掉,随心所欲的恶习。——《国王修身论》第1章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篇》19

    长官对于老百姓,给予多大的恩惠,那他治下的百姓,同样为他去效忠。——《萨迦格言》57

    如果官员仁慈爱民,百姓就会聚集在身边。——《水喻格言》23

    [注]①举直错诸枉: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

    (2)论笃志博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I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篇》Ⅱ

    于已有用的格言,每天要记住一句;像蜂酿蜜蚁筑窝,不久便成为学者。——《萨迦格言》449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篇》14

    学者鄙弃衣肴馔,服膺格言铭心间。——《格丹格言》91

    学者向来最谦虚,从师问难学知识。——《格丹格言》75

    贤哲学识虽渊博,他人长处仍汲取。——《萨迦格言》1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20

    以无天才为借口,愚人懒怠不肯学,其实就因无天才,愚人更要刻苦学。——《萨迦格言》439

    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②?”——《述而篇》2

    学者对一切箴言,当作真谛来领悟。——《萨迦格言》448

    学者学习攻关时,纵然艰辛仍坚持。——《萨迦格言》83

    不厌其烦陈格言,劝勉世人细分辨,分清智者与愚人,敬贤避庸镂心间。-《格丹格言》125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8

    即使明朝要死去,今天也要学知识。一《萨迦格言》7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③,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子张篇》5

    于已有用的格言,每天要记住一句。——《萨迦格言》449

    人生诸事繁杂,终身不忘学法。——《水喻格言》13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④?”——《学而篇》4

    君子反省自身的错误,小人挑剔别人的缺点。——《萨迦格言》109

    智者信誓最坚贞,欲办大事都成功。——《格丹格言》27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⑤,实若虚⑥。”——《泰伯篇》5

    学识渊博的圣人,虚怀若谷不自矜。——《树喻格言》50

    诚实又聪明的人,总向别人求学问。——《水喻格言》6

    格言虽出小人口,学者也要学到手。——《格丹格言》30

    [注]①默而识之:默默出记住所学的知识。②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何困困难呢?③亡;同“无”,指不知道的事情。④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⑤有若无:有知识却像没有知识一样。⑥实若虚:学识渊博却像很空虚没学识一样。

    (3)论进德修业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末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篇》15

    不因贫穷而伤感,不因富贵而傲慢,命运里程很遥远,各种苦乐会再现。——《萨迦格言》398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里仁篇》5

    罪恶与武力掠的财,算不上真正的财富;猫狗虽吃饱了肚子,却都是罪恶的经历。——《萨迦格言》55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2

    贤者与贱人的作风,都是在习惯中养成。——《萨迦格言》139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3。”——《里仁篇》l

    不顾羞愧与廉耻,不懂尊敬与蔑视,专图吃喝与钱财,这种地方不可待。——《萨迦格言》330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日:“恭、宽、信、敏、惠。”——《阳货篇》6

    善于取舍平等待人,和蔼可亲尊重别人,无所畏惧受恩不忘,此人能证得一切地④。——《萨迦格言》374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篇》27

    虽然是饱学之贤士,也难知自己的过失,假若被别人指出,就应该检查改正。——《萨迦格言》354

    子曰:“饭疏食⑤,饮水,曲肱⑥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16

    智者鄙弃吃喝玩,服膺格言记心间。——《萨迦格言》9l

    愚人漠视好声望,平生求索小安康,打家劫舍亡命徒,盛装艳抹无羞耻。——《格丹格言》92

    子曰:“由⑦!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17

    如果没有渊博学识,装模作样毫无意义。——《树喻格言》52

    学问不是来自经典,自称学者乃是行骗。——《水喻格言》49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篇》6

    如果笃志博学,必然获得知识。——《树喻格言》28

    专心致志去修习,各种功德必证成。——《水喻格言》12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即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颜渊篇》10

    贱人如果亲近贤者,就会产生高尚行为。——《萨迦格言》143

    [注]①里:居住。②处:居住。③知:同“智”。④一切地:佛教大乘十地,指佛学成就。⑤疏食:粗粮。⑥曲肱:弯曲胳膊。⑦由: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

    (4)论君子与小人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14

    智者聚会于一堂,出谋献策成大事。——《格丹格言》33

    懦夫们聚集的再多,也难办成一件大事。——《萨迦格言》8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篇》16

    贤王以恩治国,社稷发达兴旺。——《树喻格言》40

    坏人当上了国王,仍干邪恶的勾当。——《树喻格言》56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③也,人皆仰之。”——《寻找篇》21

    大人物一时颓丧,用不着为他忧伤;月亮被罗喉衔食,不久便恢复原状。——《萨迦格言》48

    子曰:“君子泰④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26

    学识渊博的贤者,虚怀若谷不骄傲。——《树喻格言》50

    不学无术是小人,把脑袋抬得老高。——《树喻格言》51

    子曰:“君子和⑤而不同⑥,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23

    智者为人最宽厚,始终如一最和睦。——《格丹格言》19

    愚人起初讲和睦,稍不如意便反目。——《格丹格言》20

    子曰:“君子欲讷⑦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篇》24

    说话谨慎要适中,关键应敏于行动。——《水喻格言》73

    子曰:“君子喻⑧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16

    时常仁义的主人,很容易找到仆从。——《萨迦格言》233

    贪得无厌的小人,很快把自己毁掉。——《萨迦格言》319

    【注】①周:合群,普遍。②比:纠集,勾结。⑨更:更正、改正。④泰:安静坦然。⑤和:和谐。⑥同:结党,同流合污。⑦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⑧喻:知道,明白。

    (5)论求师交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述而篇》22

    学者向来最谦虚,从师问难学知识。——《格丹格言》75

    正当学习知识时,放下架子求良师。——《国王修身论》第12章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①,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季氏篇》4

    投靠高尚的贤士,求教饱学的学者,结交忠厚的君子,就会永远享幸福。——《萨迦格言》350

    连亲友都不信任的人,谁还愿意和他交朋友?——《萨迦格言》346

    忘恩负义的小人,谁肯与他交朋友?——《萨迦格言》188

    和下流人交朋友,最后双方都倒霉。——《树喻格言》67

    [注]①直:正直。②谅:诚实。③便辟:走歪门邪道。④善柔:喜欢阿谀奉承。⑤便佞:花言巧语。

    二、结论

    从以上对比研究来看,孔子和藏族格言诗开篇之作的作者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等,在诸多问题上的思想见解和政治主张基本相近或相同的原因,是因为基本相近或相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他们提供了基本类同的研究材料,使他们的创作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其次,是汉、藏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结果。

    首先,孔子和萨班虽然所处的年代不同,但他们都经历过大体相近或相同的历史发展过程。基本相同的现实生活为他们提供了几乎类同的现实材料,赋予他们基本相同的思维方法,这也为他们以事言理和以物言志的思维方法,打上了极为鲜明的时代烙印。

    众所周知,在我国西周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周天子还保持着其“天下宗主”的政治权威,尚有足够的力量去制止各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兼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原来比较落后的诸侯国,乘社会较为安定之机,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开始发展和富足起来,出现了邻国之间的攻战兼并,于是大国陆续出现,使“天下宗主”的权势受到削弱,打破了原来一家独尊的局面,社会进入大动荡大改组时期。孔夫子正是生活在东周后半期列国兼并的大战乱年代,宗族制度开始瓦解。孔子不忍宫室衰落,不忍各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兼并的局面继续下去,寄安定统一的希望于周天子,故极力提倡以礼乐仁义治理天下。他的理想政治是“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篇》)与此同对,孔子还指出了诸如举贤才、慎刑罚、薄赋敛、重教化等爱民主张,具有其进步意义。

    萨班生活在西藏内起战乱,外受掠夺蹂躏的大动乱年代。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发生了以达玛为首的世俗贵族集团阴谋刺杀赞普赤·热巴金的政变事件,引起了吐蕃全境及周边的动乱。由此开始的三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吐蕃王朝完全陷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到了12世纪之后,吐蕃社会虽然逐渐转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也有了一定的改善,阶级矛盾稍有缓和。但从12世纪后半期开始到13世纪上半期,在吐蕃王朝内乱尚未完全平息的情况下,成吉思汗及其后人先后对外用兵时,曾取道于吐蕃领土,因而屡受掠夺,深受其害。萨班正是生活在这个分裂割据、动荡不安的年代,就决定了他所提出的许多治国安邦的改良主张,诸如选贤任能、为政以德、依法治国、减轻赋税、重视教育等等,都与孔子有着相同的思想观点。与此同时,孔子为了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而萨班为了顺应人民群众希望和平统一的要求,曾不顾古稀之年与长途跋涉之苦,于公元1244年应西凉王阔端之邀,率其侄八思巴和恰那多杰等赴甘肃凉州,与阔端为代表的元朝协商卫藏地区归附蒙古事宜,顺利地完成了西藏加入祖国版图的大业,从而结束了吐蕃王朝崩溃分裂到八思巴建立萨迦政权这长达四百多年的战乱动荡。

    其次,不同的民族出现同一的文化现象,除了各民族在同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达到基本同一的水平(政治、经济、文化等)这一内在原因外,各民族之间频繁友好的文化交流活动,也不能不能说是个重要的外在因素。因此,《萨迦格言》的创作与问世,以及其后诸多格言诗作者的出现与作品的内涵,除了受本民族文化的孕育滋养外,也吸收容纳了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分。我们说《萨迦格言》等除受到了古印度文化的影响外,同时也更多地受到了汉民族儒家文化的影响。这我们可以从源远流长的汉藏文化交流中得到印证。仅以唐蕃时期而言,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蕃与松赞干布成婚,对于吐蕃王朝经济文化的促进与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继文成公主之后,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出嫁吐蕃,随带银缯数万匹,以及各种工艺技术人员,嗣后又派遣专使由唐输入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毛诗》、《春秋》、《礼记》等典籍。加之“吐蕃请唐朝每年派和尚到吐蕃讲法,中原的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并行地传入吐蕃。”(《藏族史略》第127页)唐王朝想用儒家思想去影响吐蕃,这种看法虽不免失之偏颇,但大批儒学典籍之输入,对于吐蕃文化无疑起了巨大影响。由于从唐太宗和松赞干布时期起,到元朝忽必烈支持八思巴建立西藏萨迦政权的漫长岁月里,汉藏文化的交流从未中止过,这种和谐平等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产生了如萨班等许多杰出的文化伟人和格言诗作者,他们为繁荣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精神遗产。(作者系青海民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