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艰苦奋斗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摘要]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党的政治本色。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艰苦奋斗精神是其必备的基本品格,而现实是,很多大学生不懂得艰苦奋斗精神的深刻含义,因此,重塑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艰苦奋斗;大学生;思想政治;价值

    [作者简介]宋莉芳(1994-),女,汉族,山西省忻州市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6-0060-02一、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提高艰苦奋斗教育的能动性

    1、通过实习支教工作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许多大学生会在大学期间找相关专业或相关领域去实习,提前步入工作岗位,来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感受社会竞争的激烈,从而激发斗志来增强自己的实际能力。在实习期间,工资普遍较低,而且非常辛苦。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这正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让大学生细细品味艰苦奋斗,从而养成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能力。

    2、积极参加社會实践,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大学生三下乡、勤工俭学等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品格的重要途径。通过大学生下乡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使他们真切的看到,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但和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从而认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激发大学生自身的艰苦奋斗精神;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有深刻的体会,在内心受到强烈的情感震撼和共鸣的同时,深刻领悟对艰苦奋斗的必要性和精神实质的体会,在实践中增强自身的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加强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加深和劳动人民之间的感情,增强对劳动的热爱之情。社会实践能够锻炼大学生敢于直面挫折和挑战、奋勇向前的奋斗精神。

    (二)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提高艰苦奋斗精神的针对性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竞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因此,在高校中加强创新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增强积极有效的竞争意识,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面对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时,能将压力变为动力,更加积极地适应社会,转变自己的心态,全面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增强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青年学生都有一颗赤子之心,都想成就自己的梦想。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他们对如何成才往往又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人只求安稳,有固定收入保持基本开支,找个既强度弱又时间短的工作便心满意足。学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成功的基础,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途径。因此,要把艰苦奋斗教育与大学生的成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持艰苦奋斗精神是迈向成功之路的关键。

    创业教育,是高校普遍缺乏的科目,加强创业教育,目的就是要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时,能够大胆地自我创业。创业对大学生要求会更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以及清醒的头脑,还要求能够融会贯通,善于交际。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创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更需要创业者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纵观全社会,没有一个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一帆风顺。而艰苦奋斗精神却是必备要素。

    (三)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增强艰苦奋斗精神的有效性

    首先,德育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德育离不开环境。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总体上是健康发展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校园周边的文化圈冲击着校园文化;二是在文化消费上崇尚于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排斥集体文化;三是校园文化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干预,而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和自觉抵制力。因此,学校要把培养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的精神境界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要求学校树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努力建设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不断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在良好氛围的熏陶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认识到自身的任务和使命,用知识充实和武装头脑,用道德规范完善自我人格和修养。

    其次,网络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增加了负担。它既能给人类带来进步,也会造成大学生对艰苦奋斗教育的冲击。必须积极主动地搞好校园局域网建设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新闻宣传、视频点播等,充分利用电子技术,把新闻、思想教育片、电子教材综合运用到一起,倡导主旋律,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使命感来实践艰苦奋斗精神。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可以充分全面的展示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要领。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青年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突出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伟大作用。

    最后,艰苦奋斗教育还要切实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道德文化建设是建立在产生共鸣的基础上的更高要求的活动。只有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产生共鸣,才能真正落实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文化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应该让大学生在理解、接受的基础上贯穿于实践的生活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二、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养成的方法

    (一)端正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

    首先,提倡“适度消费”不等于就是鼓励高消费。“适度消费”是指,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便利而购置一些生活必需品,也就是物尽其用的意思。懂得满足,理解足够。不乱花,不糊花,能省则省。要控制高消费,但也不能不消费,否则不能扩大内需,影响社会再生产的进行。要保持一个恰当的程度。要从中国国情和社会现状出发,提倡一种低碳环保的生活。鼓励合理、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反对铺张浪费、奢侈的消费模式。大学生正处于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阶段。还依靠父母的大学生,除了生活必需品和适当的营养品,在消费时更应该考虑家庭的实际收支情况。

    其次,提倡“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关系原理。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中,生产和消费也是紧密的联系。生产是基础,推动着消费的发展和进步。但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适度科学的消费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应合理运用二者的辩证关系,倡导“适度消费”,促进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应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出现了高消费的心里,深究其原因,是因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所说的适度的消费,是在学习上适度的投资,在生活上要合理的消费。

    (二)弘扬传统文化,理性借鉴外来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大国。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人物都是经过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才取得千古不朽的业绩。法国著名科学家居里夫妇在温度灼热的破棚子里,用了整整四年时间,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居里夫人说:“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国外没有艰苦奋斗这个说法,但是不难发现,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必须要肯吃苦、肯下功夫。

    (三)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好习惯的养成能够使人终生受益,因此,对于大学生进行艰苦朴素精神教育,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家庭的养成教育是一种比较重要的途径选择。通过家庭的艰苦朴素精神的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艰苦朴素的言行和思维,对于他们以后的成功都是比较有利的。

    中国人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大学生进行艰苦朴素精神教育,大学生家长就应该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身示范,同时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艰苦朴素精神教育落到实处、家庭教育真正发挥作用,家长仍需付出努力。

    (四)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把艰苦奋斗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首先,艰苦奋斗教育要贴近大学生生活。提倡艰苦奋斗教育,必须从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以他们关心的国内外时事、社会文明现象等作为艰苦奋斗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形式上,教师要以理服人,准确估计学生的认识水平。其次,艰苦奋斗教育必须接近大学生实际生长环境,造成了他们固有的特点,能否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弱点是大学生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的关键,也是大学生德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对象,高校德育必须自觉地进行创新,坚持在普遍指导的情况下重点突出个别指导,使高校德育真正地为中国大众教育的发展服务,同时也使艰苦奋斗教育更具有针对性。